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演练1、(2011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介绍】周朴(?—878)唐代诗人。
字见素,一作太仆,吴兴(今湖州)人。
初隐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寺。
淡于名利,隐居山林,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方干、李频为诗友。
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
后因拒绝参加黄巢义军而被杀。
卒后,友人僧楼浩辑其遗文,得诗100首。
周朴写诗,字斟句酌,盈月方得一联一句,时人称为“月锻年炼”,往往未及成篇,佳句已广为传诵。
其《董岭水》有“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之句。
一士人路遇周朴,故意念成“河声流向东”,吟罢即跨驴迅跑。
周朴急行数里方追及,对士人说:“朴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闽中传为笑谈。
另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古陵寒雨集,高鸟夕阳明”、“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皆其名句。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诗集2卷,已散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5首,编为一卷。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课前热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出知江宁府时所作。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时有三十多人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惟王介甫为绝唱。
”初看起来,此词和一般的登临怀古词一样,上片写景状物,下片抒情怀古,并无出奇处,它何以成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呢?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
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
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远去的征帆象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
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实在是异曲而同工。
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而现在,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
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所谓“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
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缅酒色,醉生梦死。
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
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有人说,张升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
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
然而,张升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
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
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
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
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
安排十分妥贴、自然。
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
“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
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
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
《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
“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
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
“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
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
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1]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整体诗意1 2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
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
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