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摘要:在中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发展中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因此,应当加快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71-0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主体(企业、学校、政府)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功能,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而形成的机制体系。
但在现实中,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问题的校企合作如何推进,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应当加快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缺陷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校企合作教育在层次,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校企合作教育这一模式,近20年来,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探索和试点推开三个阶段,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但是在发展中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1.缺乏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
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及日本“官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
2.缺乏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
我国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长效运行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校企合作评价与监督的平台,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模式。
3.缺乏企业利益保障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
有的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的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还有的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
二、国外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借鉴1.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双元制”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制度。
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成为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三个基本法律,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都做作了明确规定。
按照德国法律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
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而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此外,德国各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出台了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考试条例》等。
2.法国。
法国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学徒培训中心这一具体制度来保障的。
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工商行会、企业或企业协会主办,属于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是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这种校企合作保障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主不仅要支付工资,还要保证系统完整的培训;二是教学采取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的工学结合形式,实践课在合同工厂里进行并有师傅指导;普通文化课和技术理论课则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三是国家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同时也对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补偿性补助,并将“学徒税”减免额由20%提高到40%。
3.韩国。
韩国将“产学合作”法制化。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
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于1995年颁布了《关于振兴产学教育及促进产学合作的相关法律》,将“产学合作”写入其中,并在2003年的修订版对产学合作的相关事项做了明确的规定。
这项法律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
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
韩国的《高等教育法》对企业委托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该法案规定产业大学和专科大学可以接受企业的委托实施相关的教育,也可以委托企业实施特定的教育。
其中第59条规定,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专科大学的校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学校规章的规定,和企业共同实施连接性教育课程。
此外,韩国还制定了《职业教育训练促进法》、《科学教育振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产学合作的相关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促进产学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推进1.构建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只是象征性、概括性或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当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企业、是行业,而在我国,企业作用的发挥,特别是企业如何来履行职责和义务还做得不够。
这就要国家应尽快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以法律形式约束企业承担起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从而使我们的校企合作能够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往前发展。
目前广州市教育局将出台关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进入三稿,待政府审核后便将实施。
意见主要围绕政策性、学校和企业的措施、专业主导等三方面,其中规定了针对中职学校以及企业的具体权利与义务。
2.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成立由行业组织牵头成立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为专门的校企合作主管部门。
主要职能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制定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还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并通过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其次,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要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成立工学结合的督导室,定期与不定期对校内外的教学进行监控,完善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再次,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
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需要学院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开展科技、为工学交替的学生提供管理服务、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及管理服务,每年从教育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校企合作等。
3.构建企业利益保障机制。
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建立利益保障机制。
首先,开征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
其次,保障针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政策优惠。
国家应尽快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
再次,保障企业在合作中可以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达到发展企业、提升企业的目的。
同时,要保障合作方的合法权益。
要明确接受学生实习、教师锻炼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1] 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2] 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3] 王永红.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探索[j].职教通讯,2012,(17).作者简介:郭永琪(1979-),男,河南沁阳人,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