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周以降的法制思想与法律一、西周时期(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1、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即能够使自己的德行符合上天的要求。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2、“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即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其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
3、意义: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治国方针,也解决了武王伐纣的正当性问题。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礼”、“刑”结合为结构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汉代中期以后,这一思想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1、礼的内容与性质。
(1)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
(2)古代的礼的两层含义)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
首先,其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其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
其关系正如《汉·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注意】先秦时期的五刑通常指:墨、劓、剕(刖)、宫、大辟五种残忍肢体的肉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前者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后者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公开维护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三)契约法【例题·单选题】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
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
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08-1-8)A.傅别B.质剂C.券书D.书券[答疑编号506705101201]【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西周的契约法规。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四)婚姻继承制度1、婚姻缔结三大原则【例题·单选题】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04-1-15)A.一夫一妻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七出”、“三不去”[答疑编号506705101202]【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西周婚姻制度。
西周时期婚姻缔结有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2、“六礼”: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3、婚姻关系的解除4、嫡长子继承制【例题·单选题】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13-1-16)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D.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答疑编号506705101203]【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西周法制。
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治国方针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汉代中期以后,这一思想才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
所以选项A 错误。
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所以选项C 错误。
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
所以选项D 错误。
(五)司法机关(六)西周的诉讼制度1、刑狱民讼2、审判技术的发展:五听3、重大疑难案件讨论制度:三刺二、春秋、战国时期(一)铸刑书与铸刑鼎【例题·单选题】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08-1-10)A.不制定法律B.不规定刑罚种类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答疑编号50670510130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不为刑辟”的含意应为不公布成文法。
(二)《法经》2、《法经》的基本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3、《法经》的历史地位《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战国时期魏文侯的相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 【例题·单选题】《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03-1-6)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答疑编号50670510130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所以选项D 错误。
(三)商鞅变法商鞅把自己的主张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结合起来,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实施变法。
【例题·单选题】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07-1-8)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答疑编号506705101303]【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所以选项A 错误。
商鞅“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强调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的是西周的法制思想。
所以选项B 错误。
商鞅变法过程中鼓励告奸,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
所以选项C错误。
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所以选项D正确。
三、秦代法制(一)罪名续表【例题·单选题】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
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11-1-16)A.“偶语诗书”B.“以古非今”C.“非所宜言”D.“失刑”[答疑编号506705101401]【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秦朝法律文化。
“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均为危害皇权罪,体现了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点,所以选项A 、B 、C 错误。
“失刑”为渎职罪,是中国古代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二)刑罚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八大类: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但从目【例题·多选题】秦汉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徒刑?( )(12-1-56)A.候B.隶臣妾C.弃市D.鬼薪白粲[答疑编号506705101402]【答案】ABD 【解析】秦汉时期的徒刑包括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和候五种。
选项C“弃市”属于死刑,即杀之于市,与众弃之。
【例题·单选题】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06-1-15)A.死刑B.迁刑C.城旦舂D.笞一百[答疑编号506705101501]【答案】A【解析】秦律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本题案例中甲被乙诬告而被定为死罪,根据秦代诬告反坐的刑罚适用原则,对乙应以甲被判处的刑罚加以制裁,即乙应当被判处死刑。
选项A 正确。
(四)司法制度四、汉代法制(一)汉代文帝、景帝废肉刑1、背景:总结秦亡教训;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
2、导火线:缇萦救父3、刑制改革的内容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
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05-1-17)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答疑编号506705101502]【答案】B【解析】汉代中期,汉文帝鉴于当时继续沿用秦代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且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也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因此,汉文帝以十三年缇萦上书为契机,开始实行刑制改革,逐步废除肉刑。
汉代的上请制度就是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的制度。
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
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曹魏时期的“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
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例题·单选题】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10-1-13)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答疑编号506705101503]【答案】B【解析】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