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2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2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1、商朝:奴隶制五刑具体是什么?答:墨(面上刺字)、劓(割鼻)、剕(砍脚)、宫(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死刑)。

2、西周:什么是明德慎罚?什么叫宗法制?西周的买卖契约叫什么?审判的“五听”具体内容是什么?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如何?简述西周的刑法原则有哪些?答:明德慎罚:把大张旗鼓地宣传德化教育与慎重地使用刑罚手段相结合。

宗法制:以亲亲、尊尊为精神支柱,严格遵守宗法等级,以保证嫡长继承的制度。

⑷、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无理则双目失神。

礼与刑的关系:(1)礼和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2)礼靠刑的强制力实施,刑以礼的原则为指导。

(3)礼、刑作为统治阶级的两种手段,其适用对象各有侧重。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礼为重,以刑为辅,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

礼通过教化“禁恶于未然”,刑则是惩治“已然”犯罪的必要手段,但“出礼则入刑”,严重违礼就要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

总之,礼是法的重要内容,又是法的指导原则,但以刑为必要的制裁手段。

西周刑法原则:刑罚世轻世重原则、轻重诸罚有权原则。

第一、老幼犯罪减免刑罚,是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在刑罚定罪量刑上的具体体现,是一项矜老恤幼的典型制度;第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第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第四、宽严适中,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做不轻不重不偏不倚。

契约:有息借贷称“傅别”,无息借贷称“书契”。

3、古代婚姻必须符合的条件有哪些?什么是六礼?何为七出?何为三不去?答:⑴、①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同姓不婚;③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表示成年。

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是为成年。

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④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⑤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确立必须经过“六礼”的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⑵六礼的内容包括了六个方面,实际是婚姻成立的六个程序:一是纳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二是问名,即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三是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四是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五是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六是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⑶一、“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二、“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三、“淫” 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五、“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七、“窃盗” 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

⑷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即休妻)的三种情况。

一、「有所娶无所归」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

二、「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丧三年。

三、「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但后来发达富贵了。

4、春秋战国:成文法公布的标志?《法经》是由谁制定?它的本质和立法宗旨是什么?答:成文法公布的标志:郑国执政子产始作刑书——铸刑鼎。

制定者:李悝本质:(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2)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和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暴力工具。

(3)是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的暴力工具。

立法宗旨:推进和深化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基础,强化封建统治力量,防止和打击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破坏活动,镇压奴隶和农民的反抗,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以封建“法治”取代奴隶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

5、秦朝:死刑的具体种类有哪些?中央司法机构的名称是什么?答:具体种类:定杀:将患疾疫的罪人投入水中或活埋处死。

具五刑:对受刑者先施以黥面、劓鼻、斩左右指等肉刑,再以笞杖将其决死,然后枭其首并将其尸骨剁成肉酱示众。

囊扑:就是将受刑人装进囊袋,扑打而杀死。

戮:即先予刑戮,然后斩首。

磔:即裂其肢体而处死。

车裂:即五马分尸。

弃市:杀犯人于闹市。

凿颠:即凿击受刑者的头顶以处死犯人。

抽肋:即抽取受刑者的肋骨以处决犯人。

镬烹:即用大锅将人活活煮死。

阬:即活埋。

中央司法机构的名称:廷尉。

6、汉朝: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汉律六十篇”包括哪些内容?汉代司法制度中反映了儒家化特点的有哪些?何为《春秋》决狱?“论心定罪”的司法审判方式的表现是什么?答:发展变化:第一阶段是从西汉建立到武帝之前的70年间,黄老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在立法思想上强调约法省禁、除削烦苛;第二阶段是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占据上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在立法思想上强调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汉律”内容:汉朝承袭秦国法制,而萧何重定新律时,补充《兴》、《厩》、《户》3篇律文,总共合成9篇。

叔孙通对九章律未能涉及的礼仪,另补《傍章》18篇。

张汤制定27篇《越宫律》,赵禹制定6篇《朝律》。

合计共为60篇。

司法制度中反映儒家特点的有:(1)诉讼与审判制度中的起诉中“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严禁卑幼控告尊长,否则以“不孝”等罪名予以严惩。

(2)诉讼与审判制度中的执行,受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影响,在立秋以后至冬至以前的特定时间内执行死刑。

(3)从汉武帝时起,审判案件不仅以法律为准,还直接引用以儒家《春秋》经典大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司法实践的深刻影响。

《春秋》决狱:汉代审判案件不仅以法律为准,从武帝时起,还直接引用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内容作为依据,这就是《春秋》决狱。

“论心定罪”的表现:即断狱必先根据犯罪事实,推断犯罪者的犯罪动机。

如果动机违背《春秋》精神,即使犯罪未遂也要论罪,尤其对首犯要处重刑;如果动机纯正,即使违法,也应从轻发落。

7、三国两晋南北朝:《魏律》(“新律)”的特点?《晋律》(《泰始律》)的特点?“张杜律”是指什么?《北齐律》的特点(“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诉讼与审判制度?答:《魏律》的特点:(1)体例上,将总则性质的内容编为“刑名”,置于律首,以统率其他各篇。

(2)结构上,调整了法典中与篇目不统一的内容,删除了律以外已废弃不用的一些临时性的法令,使《魏律》“文约而例通”,结构上更为严谨。

(3)内容上,一是在汉朝《九章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篇,使法网更加严密。

(4)在刑罚制度上,重定了刑名,并减轻了某些刑罚,废除了投书弃市的规定。

《晋律》的特点:(1)文字简约,体例严谨,篇章设置更加合理。

(2)严格区分律令界限,提高了律的地位。

(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4)在内容上,“礼律并重”。

“张杜律”指:律学家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下诏颁行天下,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因此,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称之为“张杜律”。

《北齐律》的特点:(1)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

(2)将晋以来的“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作为第一篇。

(3)东魏“以格代科”,制定了《麟趾格》,西魏制定了《大统式》,使“格”和“式”成为后来隋唐王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4)“重罪十条”的规定始于《北齐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1)“八议”入律与“官当”出现(2)“重罪十条”有了规定(3)封建制五刑初步形成(4)“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确立(5)刑律体例变为“名例”诉讼与审判制度:(1)建立严格的死刑奏报制度,至北魏时明确规定,地方判处死刑必须先奏报皇帝批准才能执行。

(2)刑讯制度恶性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动乱之中,司法状况与立法的逐步完善严重分离,司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滥施刑讯。

(3)规定了上诉、直诉和特使察囚的制度,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乞鞠”制度;建立了“登闻鼓”直诉制度;推行“特使察囚”制度。

8、隋唐五代:《开皇律》的特点有哪些?科举考试首创于哪个朝代?唐律中关于官员特权原则有哪些?何为“十恶”、“六赃”,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何为“三复奏”、“五复奏”?论述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答:《开皇律》的特点:(1)“刑网简要,疏而不失”(2)篇章结构简约(3)确立新的五刑制度(4)正式以“十恶入律”(5)优遇贵族,官员制度化(6)改革讯囚制度科举考试首创于:隋唐律中关于官员特权原则有:(1)以“八议”为代表的特权原则(2)划分公罪私罪的原则十恶:《唐律》将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十种犯罪行为单列一类,作为刑事镇压的首要目标。

六赃:唐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由此对官吏贪污受贿罪做了较详细的规定,这就是六赃。

具体内容是: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六赃包括(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和坐赃。

)三复奏:即在死刑执行前必须履行“三复奏”的复核程序。

五复奏:即处决犯人前一日、二日复奏,处决当日又三复奏。

唐律的特点:(1)《唐律》十分完备,共分十二篇,《唐律疏议》析为30卷,律文共502条。

(2)《唐律》以法的强制力来推行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力量加强法的统治作用,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

(3)《唐律》比较全面的规定了维护封建国家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是秦汉以来封建法制建设的总结,具有法律体系的完备性。

历史地位:(1)《唐律》集前代诸朝法律发展之大成,系统而完备,详密而简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成为五代、宋、元、明、清立法的范本。

(2)《唐律》的影响不局限于国内,也传播海外,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古代立法,大半摹仿《唐律》。

9、宋代:宋代的立法活动、主要法律的名称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什么叫编敕?什么叫编例?宋代创立的新的刑罚有哪些?何为凌迟?答:宋代的立法活动、主要法律的名称是:《宋刑统》特点:(1)中国第一部刊印的法典。

(2)沿用了唐末和后周的编纂体例。

(3)《宋刑统》颁行后,作过数次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南宋。

(4)《宋刑统》在律文之后,增加敕、令、格、式、起请条等,开创了中国古代刑律编纂的新体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