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节产业转移
1.运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辩证认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是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区域转移。
(2)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获得更多的。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等。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推动经济发展。
2. ,日本将纺织等工业转移到、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世界的冲击和世界性的,日本进一步将、化工和等产业转移至东亚、东南亚的上述国家和地区。
3. 开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都致力于发展密集型产业,将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4.21世纪以来,中国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5.随着科技的发展,转移的产业除了传统的型产业外,还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型和部分型产业。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
3.改变的空间分布。
近年来,美国多家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移入中国北京等地,与此同时美国多家领先的特效企业宣告破产。
一方欣欣向荣与一方难以为继的背后预示的是一次从美国到中国的3D产业大迁徙。
回答1~2题。
1.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人才技术
C.政策
D.市场
2.美国多家特效企业迁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①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②有效缓解“民工荒”问题③填补3D产业空白④促进现代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8年10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沈阳韩国周开幕。
本届韩国周紧紧围绕“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促进中韩新产业交流合作”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中韩青年创业创新论坛”“中韩新兴产业交流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表示国际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而流动的主要是( )
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动力、市场、土地
C.原料、能源、政策
D.运输、水源、污染
4.韩国将部分汽车工业转移到我国沈阳等地,主要原因是为了( )
①充分利用当地资金②充分利用当地较为便宜的土地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6.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市场广阔,获得的利润高,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美国3D产业难以为继而中国欣欣向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市场广阔。
劳动力、人才技术、政策有重要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第2题,美国多家特效企业移入,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提高娱乐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高新技术的特效企业迁入,需要劳动力少,不能缓解“民工荒”问题。
北京在此之前有3D产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答案 1.D 2.D
解析第3题,箭头①表示韩国企业向沈阳投资,其生产要素是资金、技术、信息。
第4题,发达国家将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主要是因为我国具有市场广阔、地价较低等优势条件。
答案 3.A 4.C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
第6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答案 5.B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