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2·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软件制造B.玩具制造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料B.技术C.交通运输D.劳动力价格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A.转移污染物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C.扩大企业影响力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答案】 1.B 2.D 3.B【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
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4~6题。
4.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答案】 B【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5.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答案】 C【解析】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6.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地迁移的趋势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答案】 A【解析】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地省份。
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
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012·高二质检)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A.第一阶段丙国国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8.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答案】7.D 8.C【解析】第7题,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第8题,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 )A.技术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D.能源密集型【答案】 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接受的是国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10.下列关于世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②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实现经济起飞③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④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在产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日本某跨国公司原打算在太湖沿岸建大型造纸企业,被当地政府绝,后转向投资在中某市的长江岸边。
目前,该公司开始建设的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19.54亿美元,注册资金9.12亿美元,主要建设容为1条年产71.4万吨木浆生产线和2条分别年产40万吨的高档铜版纸生产线,配套建设5万吨级和2.5万吨级码头各一座、一座热电厂及一座污水处理厂。
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公司投资大型造纸企业由太湖沿岸转向长江岸边的影响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廉价劳动力D.环境【答案】 D【解析】太湖水污染比较严重,加上水流缓慢,净化污水的能力弱,如果再建污染较重的大型造纸企业,即使进行污水处理,也有可能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2.该公司在中国建设大型造纸企业,主要是由于中国( ) A.技术先进B.市场庞大C.劳动力廉价D.原料丰富【答案】 B【解析】中国现代化的造纸技术水平不高,A错;大型造纸企业投资巨大,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需要劳动力相对较少,C错;木浆生产线需要大量木材,长江三角洲缺乏原料,D错。
(2012·高二质检)读“中国政区图”,完成第13~14题。
13.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C【解析】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
由向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14.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①提升产业结构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移入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综合题(共22分)15.(2012·实验中学高二检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
(1)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请说明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3)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上图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答案】(1)第Ⅱ阶段。
美国生产大于消费,寻求市场;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产,市场需求大。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3)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电子工业在世界围的转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
第(1)题,观察图中各地区各阶段生产和消费的比值可知,第Ⅱ阶段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建厂。
回答原因时注意既有美国方面的,也有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方面的。
第(2)题,迁移运用所学的关于“硅谷”的区位分析方法即可。
第(3)题,美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国竞争激烈,生产成本上升,迁往中国可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优惠的政策等。
16.(2012·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
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
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制糖业⇒服装、印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罐头食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材料三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黄浦、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早期我国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原料导向型→________→________转变。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4)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答案】(1)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
(2)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3)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4)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社会协作条件好。
【解析】“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接受产业转移的地区。
早期产业转移的主体方向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看重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
随着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升高,迫使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向技术导向型转变。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并且生产成本低、社会协作条件好,吸引日本汽车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