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比大小》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P17。
教材分析: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
新教材设计了三只猴
子分水果,其中梨4个,桃子3个,香蕉2只为主题内容。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每个学生
都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准备了
相应的水果图片。
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入手,引导他们去找、去数、去比,从而引出
“〉”、“〈”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而对于大于,
小于这两个概念会比较难把握,因此我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编口诀,
画画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
真正的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初步的培养学生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过程性目标:通过找、数、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思考怎样记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有序的数学思想方
法,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小猴子一家三口刚刚从果园摘来的一些水果,小猴子等得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桃
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时在旁边的猴妈妈走过来说“小猴,我们应该先数数每种水果各
有几个,如果多了我们可以送给外婆去吃。
”但是怎样摆才能使得我们一看就知道哪种水果多,
哪种水果少。
小猴犯愁了,你们谁能帮助他吗?(边讲边出示图片)。
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在给予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交流,引出课本第17页的象形统计图。
现在你能看出各有多少个吗?并在它的下面写出数字。
2、师: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
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
(引出课题:比大小)。
1
二:充分感知,构建新知
1、师:你能用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说一说吗?从而出示数学符号和式子:3和3同样多,3和3是相等的,3等于3,3=3。
同理导出:3<4,4>3。
2、你是怎样认识“<”、“>”的?交流记忆“<”、“>”的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编一
编口诀来记住他们。
三、层次联系,巩固新知
1.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先比较3和4的大小?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比较1和3,5和2,2和2,3和4……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回答。
2.联系实际:找找你身上的什么东西大于或小于什么东西。
3.开放练习:5>( )括号里可以填几?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思考和回答。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
4 >( ) 3>( ) 2>( ).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4.当堂联系课本17
页,和课本1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教学反思:
1:积极的给予机会,珍惜学生的创造
回忆整节课,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保护和给予机会。
在
记忆“ >” “ < ”这两个符号的时候,我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从而有了“大
于大于前面数字大,小于小于前面数字小”“小鱼的尾巴像小于”“开口朝向大的就是大的数
字”“大于和小于写起来是“><”的,就像是的眼睛,左边的是大于,右边的是小于。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激发学
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2.数学知识的生动化和生活化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很多习惯都不好,上课乱动,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课一开始,我便设计
了一个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兴趣。
自然的引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
活,知识一旦和自身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此我后半节课设计这
2
一环节不仅使得学生疲劳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
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今天学习的大于和小于造几个句子
下课的时候和同伴说说。
3、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练习,从而培养学生
的有序思维。
再让学生比较小于5小于4小于3,小于2的这几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马上就有学生发现括号里可以填的个数刚好是少一个。
还有小朋友运用他的5个小手指来告诉
我这样的题目怎么做。
令我不禁感慨学生的机智和聪明。
教师要相信学生,把时间交还给他
们,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把学生实实在在的放在主体地位,真正的体现学生是数学学
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