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点简介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点简介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点简介
辉煌同济,百年外语。

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初创之时即设德文科,同济德语教学可谓中国德语教学之缩影。

同济外语教学历经百年风雨,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许多著名外语学者在同济外语百年时光隧道中流连。

如诗人、翻译家冯至,作家、哲学家陈铨,诗人殷夫,日耳曼学者张威廉,德语学者廖馥君、邱震海等均在此或求学或任教,为同济外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同济大学外语系已开始招生研究生,迄今为止,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有30余年历史,1982年获德语硕士授予权。

现已有德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外语语言文学一级硕士授权点1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授权点1个,形成健全的外语学科体系。

本学科英语语言学主要涉及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有生成音系学、实验语音学、生成句法学、语用学、语义学、多模态语言研究、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美学、翻译学和英美文学等领域,本学科点特色在于形式语言学研究与功能语言学研究并举,这在国内高校中是极为罕见的。

其中,音系学研究、功能语言学研究、多模态语言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德语语言学方向主要集中在德语词汇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两方面。

德语词汇学以德语词汇研究为核心,涵盖德语形态学、构词学,科技德语术语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有关语言理论,并由此扩展到德汉语言比较,中德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二语习得研究包括从传统语法翻译法到交际法、功能交际理论等各种德语教学法研究,尤其是开展对外德语教学在中国的研究,同时开展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研究, 具体研究对象可扩展到大纲、教材、测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日语语言学方向在全面了解语言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发展、进一步深化日语语法、词汇以及表达研究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在日语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的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以进一步弄清日语中的复杂的言外之意的表达和对事物的独特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独特表达方式,并进一步通过语言理解日本文化,以及研究独特的日本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的影响。

通过日语与汉语的比较研究,深化和完善现有的翻译理论,并进一步对语料库进行探讨、研究,弄清语料库在日汉语语法、词汇比较研究及中日-日中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功能和局限,为完善现有的语料库提供支持。

本博士点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多项市级、校级科研项目为依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科研平台,科研队伍稳定,研究成果颇丰。

本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人。

即:研究方向:
1.英语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英汉对比、翻译学、外语教学理论及应用、英美文学)
2.德语语言学(含德语专用语研究、德语词汇学、二语习得研究、德国研究与德国文化学)
3.日语语言学(含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翻译理论研究)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导师队伍
以下为博士生导师名单列表
姓名:顾曰国
教授,同济兼职博
导(英语)
《当代语言学》杂
志主编、国际语用
学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功能语言学协
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多模态
语言研究、语用学
姓名:马秋武
同济特聘教授,博导(英语)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刊物编委、中国语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
理论语言学及应用(音系学、句法学、外语教学理论)姓名:张德

同济特聘教授,博导(英语)
中国高校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符号学与语言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多模态语言研究、语
用学
姓名:刘宓庆
英语资深教授、博导(英语)
著有《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2005-2006)共
11部
研究方向:翻译理
论研究姓名:朱建

教授、博导(德语)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德语组组长、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术语学、语用学
姓名:李乐曾
教授、博导(德语)《德国研究》杂志
副主编
研究方向:德国史和德国当代政治及
外交研究
姓名:吴

教授、博导(日语)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汉语双向翻译
姓名:戴劲
教授,博导(英语)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应用语
言学姓名:王改

教授,博导、博士后(英语)
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研究
姓名:李杨
教授,博导(英语)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
会理事
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后现代文学理论、文学翻译。

姓名:李梅
教授,博导(英语)
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理事研究方向:句法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

姓名:梁洁
教授,博导(英语)
中国语音学会会员,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的感知与产出,语言认知,失语症,语言训练与语言功能、实验语音学姓名:吴建
广
教授,博导(德语)
德语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德意志诗学,德意志文学史,德意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姓名:郑春荣
教授、博导(德语)
《德国研究》杂志
副主编
研究方向:德国国情与文化;德国当代政治及外交;欧
盟研究
陈琳
教授、博导(英语)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
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TI教学理论与实践。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
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1982
年恢复学位制后,首批获得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3年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

1991年批准设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2、1993年
先后获准设立应用地球物理硕士点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博
士点,2004-2006年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
与第四纪地质学硕士点。

学院下设海洋地质系和地球物
理系,现有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
技术3个本科专业,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博士授权点。

本院海洋地质学科得到国家“九五”和“十五”“211”工程支持和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支持,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年建成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以与国际接轨的深海基础研究为特色,围绕大洋钻探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处理手段,探索和发展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实验室以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海底资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和海底过程与观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包括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逐渐成为以面向深海和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深海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IODP等深海基础研究的国家级基地以及我国深海科学教育的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