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道
14215108葛梦婕
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1.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
马克思唯物史观界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哲学意义在于解释了任何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着眼点在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在其一般意义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其历史沿革。

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人们日益增唱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做是社会主要矛盾,过于抽象而不是具体。

在这里要区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

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这样表述:经济主要矛盾反映并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着经济主要矛盾。

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以及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诸多矛盾中,一个时期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

经济也是一样。

有经济主要矛盾。

而西方经济学派的矛盾认知则是供求规律。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把它称为庸俗经济学,因为不懂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所以庸俗经济学总是从现象出发,分析解析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不能抓住社会或经济的本质层面。

供求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析方法,上述所说的生产与消费只不过是这个规律的变种。

现在的通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结构矛盾、失业率增加等都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矛盾。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西方经济学就像西医一样,头疼医头,不去找他的根本原因。

当矛盾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办法转移矛盾。

2.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因为,分清矛盾的层次有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更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清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矛盾。

而不是经济层面矛盾的表达。

具体到经济层面,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什么还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恐怕不单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原因。

所以这一矛盾必须从经济层面来说明。

其次,经济矛盾的分析在方法论上运用了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形势。

比如怎么看待通货膨胀?乃两极分化,叶檀的观点就是垄断。

怎么看待?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
当前我国的经济矛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矛盾。

1.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

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所以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抓好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深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对于侵害企业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