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

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

文献训诂研究中医的方法浅探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各家学术百家争鸣,中医随者文明发展及人类对疾病的斗争亦有久远的历史,中医学术典籍历经各朝兴替,天灾兵燹,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化差异,更别说古文深奥,微言大义,要后世的人要了解典籍中古人用语的原始含意,就必须藉助方法,而研究汉文古籍释读方法的训诂学渐渐法展。

中医学在古代学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想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医能历经各代的传承到现今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大放异彩,甚至指导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中医训诂和文献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切发展的基石。

一、训诂学的意义和发展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1.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医领域方面的应用。

1.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在中医当中如“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着《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ái。

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更动读音。

在中国大陆1961年编修《新华字典》时为了同“炎症”区别,古时「岩」与「崖」同义,故借用与其互训同义的崖字为其音,推荐“癌”读ái。

故今日“ái”的发音是唯一的正确发音。

1.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这方面在中药名称与别名的考据应用广泛如:枸杞子的别名苟起子、枸檵。

远志:温即蒬的转音。

1.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

形训需要依照《说文解字》进行解释但是说文解字的作者没见过甲骨文,故现代进行形训之探究更需要对甲骨文有所涉猎。

中医领域形训可见于《史记·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

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说文解字》:乳,妇女生育子女及鸟孵化雏鸟叫“乳”;兽生幼兽叫“产”。

字形采用“孚、乙”会义。

故上文中不乳的意思是难产。

乳,生孩子之意,绝非产后缺乳之病。

1.4义训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

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

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这方法在考据本草时多用特别是描述本草的外观,古代没有现在摄影方法,甚至连图画也没有,考证描述本草外观的文字以鉴别本草的真伪,是相当重要的。

例如:《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

扶疏释为:枝叶茂盛分批貌。

还有病机探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烦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生气通天论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辟积:一说读作“辟(bì)积”,即“襞积”。

指衣裙之褶,引伸为多次重复累积,在本文中使指指病邪积聚。

1.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在这段是正气之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综观文中前后之语境,在这阳气指外邪,相对于上段素问文中之阳气为正气,是相反之意。

在研究古文的训诂法其他还有递训等....方法,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在中医训诂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提升中医方面的知识内容还可以学习训诂的方法,更可以了解古人训诂的内涵和训诂的时代背景,更可以与文献学相互渗透,如文献及文献学发展历史研究,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中医文献学的意义与发展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是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等,说明中医文献的有关问题;是在对中医文献具体研究和总结前人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或说明中医文献中的有关问题。

就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论,其研究对象,仍以古典文献为主,因而中医的文献学,实则为中医古典文献学。

其形成的基础,包涵的内容及目的意义,仍在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应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对上述中医文献加以科学的整理,厘清其源流,匡正讹误,补其阙漏,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古医书原貌,为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其次,是在在上述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的要求,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地发掘、研究,为中医药学术提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中医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有:1.研究中医文献的源流及流别。

2.研究中医文献的分类、体例及命名特点。

3.研究中医文献目录的特点和发展概况,介绍如何编撰和利用中医文献目录、提要、索引。

4.研究中医文献的版本体系,介绍鉴别古医籍版本以及选择与利用版本的方法。

5.研究中医文献的校勘沿革与古医籍校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6.研究中医文献注释的体例与方法。

7.介绍古医籍辑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8.调查、搜集、研究各种出土中医文献及珍本、孤本中医文献。

9.研究中医文献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规律,为发展中医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医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广义文献学或信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录书的产生、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可以视作中医信息工作的萌芽,而版本研究与校勘工作对中医药信息具有净化作用,因为通过版本研究可以确定信息的真赝,校勘工作可以使信息优化。

由于中医文献学具有医文渗透、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医药学专门知识加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历史、哲学、民俗等知识。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文献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电脑及数理统计,故研究者还需具备一些电脑及数学知识。

纵观中国医学的历史,大凡在学术上有重在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明代医中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

我们身为硕士研究生,都将面对硕士论文,撰写论文的材料大都是引用古今文献,本学期学习了中医训诂学,可以对我们在自己论文的撰写有帮助,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寻找方向,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中医训诂学和文献学正是我们最好的工具,更体现追求学问实事求是负责的精神。

1.黄作阵. 《中医古籍训诂概论》在中医训诂学方面的贡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 (9): 152-1532.张季. 试论本草名物的形训与义训[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4): 54-563.王筑民. 中医古籍形训例说[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1, 7(1): 47-484.段逸山.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中医杂志, 1986, (03): 67-685.高光震. 浅谈《内经选读》的义训举隅[J]. 中医杂志, 1981, (09): 45-476.焦振廉. 义训与《本草述校注》释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1(6): 5-67.张瑞贤. 浅论《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及中医古籍研究方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10): 670-6718.陈竹友. 简明中医训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