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论(一)、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含义)3.两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
二、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兽骨上镌刻文字、符号,来记录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
西周时期,青铜冶炼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物时,将文字浇铸在器物上,于是青铜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文献载体。
自春秋至两汉,人们主要用竹木简、缣帛作载体来记录各种文献,世称简策、帛书。
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推广,纸成了主要文献载体,又逐渐形成卷轴。
唐代以后,由于调版印刷术的发明,各种文献逐渐从手抄变为印刻,并进而装订成册-----线装书。
(一)甲骨、金石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不经意中发现药剂中有一块龙骨上面竟刻有文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大医习业》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含义)每一条涉医卜辞,大都记载了一则病例,故可视为医案的最早源头,比《庄子》中的医案雏形及《史记》所载仓公“诊籍”要早1100~1300年。
甲骨文原始病案举例:A.“乙亥卜,自(师)贞:王曰,有孕,?扶曰:。
(《甲骨文合集》)译:乙亥时占卜,自(师)问:王说有孕,能顺利生产吗?扶曰:顺利。
(:读作理,义为分娩顺利。
)按:甲骨文中有大量此类卜辞,可见当时妇女怀孕、分娩是个重要的问题,难产可能是常见现象。
B.“丁酉卜,贞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弗其祸风有疾?”(含义)译:丁酉日占卜,卜问杞侯发热,是否因感受风邪所致?按:此条“祸风有疾”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了对风邪致病的认识,可以视作中医“风为百病之长”思想之肇端。
C、“……旬亡崇。
王疾首,中日,羽。
(中日,愈)”(《殷墟书契前编》)译:十日没有(鬼)作祟。
王患头痛病,过了许久,痊愈。
2.金石A.金文我国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B.玉文C.石文战国末年青铜器的铸造衰落,代替金文而起的是石刻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文字刻在十个形如古状石上的石鼓文,因其内容为纪送秦王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大篆的典型代表。
由蔡邕等倡议发起并用标准八分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则是石刻经书的典范之作。
D.刻石医药文献北宋医官王唯一为创制针灸铜仁,于天圣四年(1026年)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以大字刻于碑碣,立于汴京相国寺。
(二)缣帛缣------细绢。
《释名》:“缣:兼也。
其丝细致,数兼于绢。
”1.《足臂十一脉灸经》2.《阴阳十一脉灸经》3.《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方。
牝痔第七方一,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入直()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
冶黄黔(芩)而娄(屡)傅之。
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
按:巢,蜂巢。
巢塞直(),形容牝痔(内痔)严重,肿胀的静脉核如蜂巢一样堵塞了直肠口。
,竹管。
州,窍也。
人州出不可入者,是说人的后窍肛门脱垂,不能自行复位。
这一段记录了一个精彩的痔疮手术方法,与一个巧妙的脱肛物理复位法。
西汉以前就有如此高妙的治疗方法,真令人赞叹不已。
(三)简牍简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
竹,是指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简”,也称作“策”;木,既可指削成的长而窄的木片(即木简),也可指做成的较宽的木板,叫“方”,也称“牍”。
为了使竹简成为记录文字的专用材料,并能预防虫蛀,长久保存,古人在制作竹简之初,将其先放在火上炙烤,滴尽竹沥,这道加工程序名曰“汗青”,又名“杀青”。
简牍的书写多用刀刻和笔写。
用丝、麻或牛皮制成的编绳将一枚枚简牍编连起来,就成为“简策“-----古代正式的书籍。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晚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指熟牛皮制成的皮绳,用来编连简牍。
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因反复翻阅,牛皮绳多次磨断,可知其用功之勤。
一般编简成策的方法是用一根带子,将简的上下编连在起来,再把剩余的带头,将简捆扎成一束,这就是一册书。
一册书是内容收尾完整的文字,又叫做“篇”。
要卷起存放,所以也称卷。
《尚书多士》载周公旦告诫殷商遗民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甲骨文中“册”字像简牍编连状,“典”字像册置于案几案上。
《墨子明鬼》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可见先秦时期简牍已常用。
简牍作为主要文献载体的历史大约有1000多年(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晋)。
(了解)1、流沙坠卷2、居延汉简3、武威医简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一座东汉土矿墓,经清理,发现木简92枚,内容皆为治病医方。
4、马王堆医简1973年再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大批医学简帛,其中医简200枚。
5、云梦秦简6、阜阳汉简7、张家山汉简(四)卷轴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
其特点有二:1.价廉,2.易保存。
涉医的卷子主要在敦煌卷子中。
敦煌医学卷子的价值:(选择题)1.大大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文献2.保存了古卷轴的原始面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3.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
4.反映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
(五)册叶与线装(了解)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
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
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到额制度;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
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册叶”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选择题):1.经折装2.旋风装3.蝴蝶装4.包背装5.线装(注意顺序)三、中医文献学的目录(一)、概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目录的基本结构与类型一部完整的目录:是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4部分组成。
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提要:叙录体提要至《四库全书总目》论述更为完善,《中国医籍提要》属传录体医学书目。
古代目录的类型: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其特点:著录完整,包罗宏富,且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
其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史志目录,其中记录图书情况的称“文艺志”、“经籍志”。
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3种。
(三)、中医专科目录《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该书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
四、中医文献的版本(一)、概述我国的古代文献,经过了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纸为文字载体的过程。
版,《说文解字片部》释曰:“判也,从片,反声。
”即剖成片的木板。
通常指以书写的木片和木板。
本,《说文解字木部》云:“木下曰本。
”原指书目的根。
因古代缣帛或简策形成的书,多以轴卷贮存,其中轴外露部分称“本”,相当于线装书的书根。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学习研究版本学的意义:1.读书治学的需要。
2.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需要。
3.图书收藏、收购的需要。
(二)古籍版本的款式详见书本P54 图3-1(了解)(三)古籍版本的类别1.非印刷类稿本是指作者的原稿。
(填空题)稿本是图书出版的最初形态。
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称“手稿”,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
按写稿时间,又有初稿本、修稿本、定稿本、原稿本等名;按著述形式,而有著述稿、笺注稿、编纂稿等名;按刊行情况,则有已刻稿和未刻稿。
抄本又称“写本”,凡手工抄写的书,除稿本外,统称抄本。
(填空题)2.印刷类木刻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等按地区分:浙本,闽本(麻沙本最差),蜀本等按机构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A、中央官刻本: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b.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刊印的书。
c.殿本:雍正七年(1729年)改“内务府”为“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d.内府本:清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B、地方官刻本:藩本:明朝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