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浙江高考作文审题

2013浙江高考作文审题

2013浙江高考作文审题【篇一: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包兴桐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到老师家做客,大家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仿佛世间之事无所不能。

正当大家高谈阔论之时,老师却给他们出了一道测试题。

老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大家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钱!”老师又问:“那棵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那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这群学生答道。

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学生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

最后终于有人问:“老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老师听后微笑不语。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命题继续向浙江高考作文命题文化靠拢:人文性、思辨性、诗性。

事实上,这种变化2012年就已经开始,可以预见,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以前那种“励志” 命题方向将会慢慢淡出。

事实也是,职高的学生不仅仅需要被“励志”,也需要也会思考内心的力量和人生价值取向等人生问题。

审题立意简析:一、从命题材料情感倾立意。

本命题材料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如“大家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仿佛世间之事无所不能”“正当大家高谈阔论之时”“ 老师听后微笑不语”。

所以,从命题材料的情感倾向来看,可以有以下立意:1、一个人要想真的“无所不能”,得先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解决好自己的价值取向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无所不能。

2、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是内心有一个坐标,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3、只会高谈阔论是没用的,如果连实际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都解决不了,那不算是真有本事。

二、从材料的关键信息立意。

本命题材料的关键信息还是比较明显的,或者说出题者的暗示是比较明显的。

如“当然??当然??那还是??”“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学生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

”“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由这些关键词句可以立意:1、无效的选择往往源于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2、患得患失,最终一事无成。

3、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不同的人生抉择。

4、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他的人生选择就会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己,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三、从材料的故事性角度立意。

这则命题材料,虽然看起来很现实,但还是有较强的故事性,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现代寓言故事,那个笑而不语的老师更像一位哲人。

那么,那位笑而不语的教师到底想告诉学生什么、测试些什么呢?他至所以笑而不语,是因为答案已经在学生的选择里:年轻人,豪情万丈当然不错,但你们在做事前应该先想好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你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改变选择,不是因为我加了条件,而是因为你们心里没有标准没有条件;年轻人,要成就一番事情,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变通是可以的,但这变通里应该有一份执着,即要学会执着于变通;我想测试的,不是让你们怎么去砍一棵树,而是试试你们知道不知道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和智慧??而这些,也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篇二:浙江2013高考作文】篇一:2013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简析2013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简析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人生和哲理)材料内容(关键词):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孩子,眼光,直,心里,硬化,失去,孩提王国,世界,沉沦。

材料特点:以名人名言作文材料来引发议论和思考是这几年一些省份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的出题形式。

一般来说,所选择的名人名言会各有侧重又会建立一定的联系。

浙江省今年的考题选择的是关于我们当前这个世界正在失去“孩提王国”的思考。

几位名人的话需要考生做一番思考,同时又需要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联系。

审题立意:中国作家丰子恺的话: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一是说孩子的认识能力还有限,认识方式还简捷,还不会转弯抹角;二是说孩子的认识是稚嫩而质朴的,还不会世故和圆滑。

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话: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是讲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但没有继续发展自己活泼而蓬勃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心态,反而固化而成熟为成人的了。

英国作家菲尔丁的话: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伟大的孩提王国”,那么,“孩提王国”的“伟大”,“伟大”在哪里了呢?我想“孩提王国”的伟大的特点就是单纯、质朴,不世故,富于想象,有活力,有生命力。

所以,本材料如果从青少年的成长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不够成熟,青少年需要成长、成熟,但青少年的成长、成熟不能丢掉其美好的童真品质。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也应从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的不健全走向健全,但是在走向健全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质朴的品性和发展的活力为代价。

(一)我们在抱怨时间的匆匆流逝,在叹息着怀念童年。

我们和那片童真无邪就像隔了一片汪洋。

不要以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童话,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中面无表情的我们,是否整颗心灵也变得坚硬而冰冷?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回到过去,只是改变一下生活的态度.我们也可以像孩子一样享受生活,也可以像孩子一样让想像的世界里开满花朵.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长出一对翅膀.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和鱼儿跳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怀抱着自己安稳的小幸福,甜美地入睡.相信我,我们可以更快乐,因为童真只是一种态度。

(本段摘自网络的一篇散文)(二)蒙昧也是一种文明。

当我们从茹毛饮血到坐在高大洁白的餐桌前举起高脚杯时,当我们从赤身裸体到穿着笔挺的西装互助问候时,当我们从结绳记事到坐在办公桌前翻开笔记本电脑时,我们一直都在颂赞进步的智慧,颂赞成熟的文明,然而,当社会的一切由不固定走向固定、由多元走向单一、由稚嫩走向成熟时,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社会也正在失去稚嫩时的想象、多元时的活泼、蒙昧时的轻松。

社会正在随着制度的健全而固化或僵化。

因此,我斗胆说,蒙昧也是一种文明。

温州市十九中高三组组长、温州市教坛中坚杜泽平对作文题进行解析和点评:我省今年的这个命题是非常贴近考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的,他们经历过“直线”看世界的无邪,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心灵硬化”的痛苦,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诸多虚假、伪善也是有所闻、有所感的。

而贴近考生当下生活,就为考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提供了可能,而这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简言之,这个命题体现了我省高考作文多年一贯制的人性化传统。

新材料作文,由于其提供的生活场景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其任意一点作为写作原点,似乎都可以作文,新材料作文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没有靶心的靶子”的美誉。

于是,从去年开始就有呼声要求增加对新材料作文的限定。

今年我省的这个命题就体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面对这个题目,我们从基本的写作思维出发,首先应该明确三句话各自的侧重点和内涵。

丰子恺的话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因此带有追忆的特质。

英国作家的话则侧重于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对于考生,这便是他们的当下。

美国作家的话则表达了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诸多的美好情感,对与考生来说,那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将来。

三句话,从表象看似乎提供了三个话题: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

其实不然,三句话的内核是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经纬,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青春的颂歌,也可表达对青春提前硬化的忧思,只要在此范围内,可正可反,立意是自由的,文体也是自由的。

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中,第一句的意思是,孩子们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不会拐弯抹角。

话语的指向是强调童真的可贵。

正如《皇帝的新装》中,孩子的童心与纯真未被蒙蔽,他的眼睛最明亮,唯有他,既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

我们要给孩子的童真以最深刻的信任。

第二句是英国作家赫胥黎对世界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为什么啊?这是因为世俗对于孩子童真的污染。

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流动着绵绵不断的正真和火热之情,弹指间,当他(她)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一旦迈向社会,动脉便硬化,心理便僵冷。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孩子简单、幼稚、纯朴,当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不像伊索寓言的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的时候,世俗就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复杂了,让他们失去了天真,所以钱先生不主张孩子们看《伊索寓言》其实是有深意的。

从赫胥黎的发问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他的意思:人不应该失落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他不想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他殷切希望童心穿过少年、青年而一直跳动到老年时代,于是童心永恒,变成诗人的梦与呼告。

第三句中的“孩提王国”应该是指自由、神奇、美丽,并且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心的世界。

这种孩提王国,在鲁迅家妙趣横生的“百草园”、丰子恺家竹影婆娑的院子、沈复家那怡然自得的“山林”,相信很多的考生都会有切身的感受。

“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这句话我们可以分两层来解读。

一是对“孩提王国”的赞美、眷恋和向往,一是对“海底王国”失去的警醒和痛惜。

“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这是结论性的警告。

因为面对纷繁的生活、无论谁,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世俗的毫无活力的成年人。

合来写三句名言的时间指向为儿童、青春、成人,主旨意义归一为童心童真。

丰子恺的话,以叙述为主;赫胥黎的话,以议论为主; 菲尔丁的话,比喻引入,推出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