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四大基本原理:陌生原理、进攻原理、开放原理和辩证原理1)陌生原理所谓陌生原理,是指创造者必须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当成不熟悉的事物来看待,尽量保持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新鲜感。

陌生原理的作用。

(1)破除思维定势。

陌生原理的作用首先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破除思维定势。

以X射线的发现为例。

现代物理学以X射线的发现为突破口,揭开了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序幕。

X射线是凭借一种高真空放电管——克鲁克斯管才得以发现的,但这一历史使命并没有由克鲁克斯本人来完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为了观察冷光现象,在暗室里把克鲁克斯管置于纸盒中通电。

他忽然发现纸盒外的一块荧光板也发光了,接着又发现通电的克鲁克斯管还能使包在黑纸中的照相底片感光。

伦琴敏锐地带着疑问去考察这一陌生现象,有效地进行了思维的扩散,并假设有可能存在一种特殊射线。

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特殊的射线终于被发现了,后来人称X射线或伦琴射线。

伦琴的发现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克鲁克斯。

后者曾多次观察自己设计的高真空放电管使胶片感光的现象,由于自以为熟悉而归之于偶然,结果当然无法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失去了一次获取重大创造性成的机会。

克鲁克斯的教训值得认真记取。

(2)增强思维活力。

陌生原理也能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活力。

人们通过思维获取的成果是继续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动力。

思维的收获越大,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

如果认为切都已司空见惯,总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感觉器官就会受到抑制而麻木不仁。

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再熟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不熟悉的因素。

如果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多渠道地思考,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贯彻陌生原理的途径。

(1)首先要努力探索陌生的新领域。

对于每个人的头脑来说,陌生的新领域好像一张白纸,没有先人为主的经验干扰,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

(2)其次要把熟悉事物当作陌生事物来看待。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变换角度、改变方法,重新审视已经熟悉的事物,力求捕获更多新的有效信息,做到温故知新。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画竹的经验就是典范。

郑板桥积数十年画竹之经验,画的竹滞洒流畅,栩栩如生。

竹对于郑板桥而言可谓熟悉至极。

然而,他却把竹视为陌生事物,每到秋冬之时,就在窗榻上糊满匀薄的白纸,让窗外竹影投射于白纸上,构成天然画卷。

而他或徘徊竹间细心观察,或独坐窗前仔细揣摩,直到“眼中之竹”的新鲜形象诱发出“胸中之竹”的艺术构思,再转化为“手中之竹”的生动艺术形象。

郑板桥在抒发画竹的感受时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绝:“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想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宝贵的经验之谈中,也包含着陌生原理的意义。

2)进攻原理所谓进攻原理,是指创造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地开展创造活动,夺取创造成果。

创造力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个人的创造时间总是有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穷无尽的创造实践,不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就可能无所作为或小有作为。

“守株”者最终必然落得一无所获。

两手空空的下场。

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拿起猎枪去打兔子。

所以,从珍惜机遇的角度来考虑,“进攻”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攻原理的表现形式。

贯彻进攻原理的关键是创造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索取精神。

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就是勇于并善于索取的创造者。

他一生从事果树培育工作六十余年,几乎是一刻不停地进行探索,共创造出三百多个优良的新品种。

米丘林有一句座右铭可以为创造力开发的索取精神作出说明:“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

”索取就是主动要求,主动挑战,就是在创造实践中做攻击型的选手,尽量掌握创造发明的主动权。

社会生活中,主动权往往具有积极意义,如排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只有发球的一方才有得分的权利。

智力竞赛的抢答题,唯有最先作出反应才能夺得回答和得分的机会。

创造活动的道理与此相通。

必须带着强烈的创造愿望,迫不及待地到实践中去找题目、抢任务,遇到问题则冥思苦索地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机遇意识。

首先要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谈到观察能力时曾经精辟地指出:“如果我们要描写一棵树或一堆火,就应该站在这棵树或这堆火的前面,直到看出它们与别的树或火的不同之处来。

”如果没有敏感性,是不可能洞察到事物之间细微差别的。

其次要有预见性。

具体的、微观的创造机遇是无法预先安排或准确预告的,但对宏观的创造时机却有可能做出大体上的预测。

这就要求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元素周期表的问世就是例证。

18世纪末开始,化学家们便着手解决元素的分类问题,历经数十年而未有圆满结果。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预见到元素的原子量同化学性质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经过大胆设想,反复对比,他终于在1869年3月建立了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元素的分类,而且根据周期表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后来都被相继发现。

科学的预见性为化学家们在发现新元素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机遇。

●察错能力。

察错能力与人的多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相关,如观察力、想象力、知识结构、胆略与气魄等,但从进攻原理来考虑,重要的表现是敢于大胆怀疑。

怀疑往往是发现错误的前提,是破旧立新的突破口,也是创造发明的起点。

古希腊有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一条定律:物体下落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

这个观点在力学领域中流传了一千九百多年。

直到16世纪末期,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小人物伽利略挺身而出,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表示怀疑。

面对人们的责难,伽利略亲自登上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终于用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计算否定了大权威的错误观点。

伽利略的成功也向我们揭示,大胆怀疑有利于调动人创造发明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成果。

创造学中比较流行的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也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总结出来的。

3) 开放原理●开放原理的必要性开放原理是指创造者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特别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头脑从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保持开放状态,加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丰富的外界信息中获取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从创造力的基本性质之———社会性来看,开放是创造力开发的必要条件。

创造力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一切创造成果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结果。

即使是个人的创造行为,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创造力水平也总是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由创造力的社会性所决定,在现代社会进人信息时代、成为开放系统的条件下,以个人闭门造车的方式从事创造活动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了。

甚至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创造力。

所以必须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强调创造者与环境的协调,强调在开放条件下开发创造能力。

从创造者与其他创造者的关系来看,开放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也是十分必要的。

人的创造能力确有高低之分,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高明的创造者也会有弱点,也难免偶有失误。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一位创造力过人的军事家,他创造性地运用兵法的许多战例千古流传。

可是,我国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这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表明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超过任何个人,关键在于同心协力,取长补短。

其实,诸葛亮本人早就表达过这种思想。

成语“集思广益”就源于他的一段文字:“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而要做到集思广益,开放系统是必要条件。

没有开放,没有交流,就不可能集思广益,个人的创造力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了。

开放系统的作用传播信息,促进思维扩散。

国外大学的课程往往采用研讨会形式,确定一个主题后大家预先作好准备,首先由一个人主讲,然后各人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有时甚至争论得十分激烈。

通过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思维扩散,不仅与会者都有很大收获,而且常常产生不少创造性设想,为进一步开展创造性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有一个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妹妹嫁给诗人秦少游为妻。

新婚之夜,颇有文才的苏小妹要面试夫君,遂出“双手推出窗前月”一句索对。

少游在院内徘徊沉思,久久未能交卷。

苏轼为了帮助妹夫摆脱窘境,将一颗石子投入院内荷花池中。

秦少游见此情景,茅塞顿开,立即对出了“一石惊破水底天”的佳句。

现在看来,正是投石人水的突发信息打破了秦少游头脑的封闭状态,激发出了他的创造性灵感。

●贯彻开放原理的几个环节思维交流。

思维交流是创造者解放自己头脑的第一步。

如果产生了一些有关创造发明的设想,不妨及时地同周围的有关人员或同行交换意见,不必等设想完全成熟后再拿出“成品”来。

及时听取别人的想法,包括肯定性或否定性的意见,对于设想的完善都会有所帮助。

在有条件的集体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思维的交流,做好群体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工作。

可以结合集体创造技法的实施来进行,如召开头脑风暴会,以及信息发布会、成果报告会、研讨会等。

也可以编印一些文字材料发给大家进行书面交流。

信息开发。

著名的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以苹果和思想为例,生动地对比过物质传播和精神传播的差异。

这个比喻也能用来说明信息的可分享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为接受者所分享,且其自身的内涵在分享过程中并不贬值。

提供信息(包括思想)的一方也不会因对方接受了这个信息而失去其使用权。

从信息的可分享性出发,为了开发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开放系统中更应提倡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

然而,如果在开放系统中只做到了信息的分享,那还远远不够。

应该通过信息的叠加、综合、转换等途径,把信息的开发利用提到更高的层次。

信息的可加工性是深人进行信息开发的理论依据。

组织落实。

组织落实是贯彻开放原理以开发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唯有落实了组织方面的各种措施,才能保证开放系统的形成,促进创造力的开发。

组织落实的主要内容有建立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和开展活动等。

4) 辩证原理所谓辩证原理,是指创造者在探索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寻求创造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贯彻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辩证的必要性贯彻辩证原理首先是创造客体的客观需要。

创造活动总得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而创造者所处的客观世界又总是受到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

因此,人们要想通过创造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得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否则将会受到无情的惩罚——永动机的悲剧就是一个教训。

数百年来,不少人热衷于发明不需要消耗能量就能永远作功的发动机(第一类永动机),或不存在温度差就能将全部热量转变为机械功的发动机(第二类永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