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发展史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
製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誌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
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
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b900至1000℃之间,彩绘的工具可能是毛笔。
绘饰的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
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2、彩陶艺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鱼纹陶器,上面人物的面部浑圆,眼睛或睁或眯合,头顶饰鱼形装饰或为半圆形束髮,耳际腮边各饰有不同方向的鱼纹,造型极为生动亲切。
仰韶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陶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陕西洛南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红陶瓶等。
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画面是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於动态感和节奏感。
不少专家说,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它们都还闪现著不少和仰韶文化遗物相同的特点。
这也说明,从陶瓷器的发展歷史看,仰韶文化彩陶实际是中国陶瓷器的源,或至少是其中的一个源。
它和时代稍晚的龙山文化陶器(黑陶)、良渚文化陶器等都为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夏商周陶艺1、夏代陶艺与馒头窑古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造型精美、气魄宏大的青铜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用品,但民间的实用器物仍是以陶器、竹木器为主。
夏代陶器发展的面貌较为模糊,现今被确定的夏代艺术陶製品极少。
从现有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不过也有少量白陶器。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比以前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
这种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窑。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陶器的质量因此得以提高。
2、商周陶艺:白陶、釉陶与印纹硬陶商周时代,民间流行最广的陶器是轮制或轮模合製的灰陶和红陶。
商周陶器的纹饰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时依次捺印而成的,纹饰的形式有S 纹、人字纹、水波纹、绳纹、回纹和纹(双纹)等。
香港南丫岛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这类硬陶,且其花纹(双f)是独特的。
於1930年芬神父(Fr.DanielFinn)在华南地区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像两个小草〝〞英文字母盘曲所组成的纹形,他将它命名为(双f纹)。
而双纹是华南地区青铜时代硬陶器的典型纹饰,由於这种纹饰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相同,故又称为〝夔纹〞。
商周后期还出现一种在适宜光线下能辨别花纹组织结构但又不露凹凸痕迹的暗纹陶,其製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时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压印研磨,使陶质密度增高,烧成后表面即呈现出发光的黑灰色。
这是当时民间陶器的珍品。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製作精美的白陶和带有晶莹陶釉的釉陶。
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製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即有发现。
商代製作的白陶、盉、豆、簋、壶、爵等,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加上宛转繁茂的雕式花纹,非常珍贵。
到商代晚期,白陶烧製达到了高峰。
这个时期的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
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製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製当时的青铜礼器。
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
商代以后,由於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
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
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说,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釉陶因此得以被生产出来。
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如烧硷、石灰、草木灰等)涂抹在陶坯上的经烧製而形成陶釉的陶器。
这种胎质灰白、坚硬质密、表面上掛有一层透明青釉的釉陶,和粗瓷器的化学成分相近,因而也被称为原始瓷。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
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
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轻轻敲击可发出金石声。
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
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
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四、战国陶艺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製生产工具等。
战国时期的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
一般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
常见的器形有:作炊器的釜和甑,作盛器的罐、壶、盆、钵、瓮,作饮食器的碗、豆、杯等。
由於各国文化传统不同,各国陶器在形制等方面差别很大,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製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的釜等,表明此时陶器成型、烧成技术已很高,为秦代烧製高大兵马俑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由於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明器迅速发展,陶俑较多出现。
陶礼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等,而且製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製陶工艺,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
特别是战国陶俑的出现,为我国陶器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影响非常深远。
战国陶俑的特点是体小(高5-15厘米),火候很低,製作粗糙,有些身上还留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印纹硬陶仍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陶器品种,分佈范围广,以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使用尤为普遍。
此时印纹硬陶的烧製技术较前有所提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硬,多呈紫褐色或砖红色。
器形不多,主要有瓮、坛、瓿(大口深圆腹圈足成盛器)、罐、钵、盂等贮盛器。
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回纹及堆巾的旋涡纹、S形纹为主,前一时期常用的曲尺纹、云雷纹已很少见了。
由於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器形、纹饰各有特点,有的差别还很大。
战国时的艺术陶製品虽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战国艺术陶是先秦艺术陶的最后一个阶段,亦是由先秦製品向秦汉製品演变的一个过渡。
其次,由於厚葬风气盛行,陶俑製作的兴起,使得艺术陶的製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风尚。
这类殉葬品被称为“明器”,即冥器。
《礼记 .檀弓》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言神明者异於生器。
”目前在河南的洛阳和辉县、山西长治、山东临淄和平度等墓葬中,都有陶俑的出土。
这些陶俑直接开启了秦朝兵马俑的发展。
五、秦汉陶艺1、秦始皇兵马俑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
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製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
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
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
这个重大发现,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包括将军俑、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
秦始皇兵马俑的製作讲究对俑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俑像的完整风貌。
所以说,在艺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
这是对先秦雕塑艺术风格和先秦陶瓷艺术风格的继承和昇华,也是对现实中的人和实物风貌的準确把握。
秦始皇兵马俑的製作主要採用塑的方式,这种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体具有圆润、比例协调的特徵。
除了塑,还有对雕的哂谩V饕w现在俑像细部的轮廓表现上。
这种表现并不沉缅於琐碎的刻画,而是重在突出俑像的个性和整体气势。
如战袍的褶皱,随风徐徐飘动的质感,紧紧地配合著俑像的勃勃英姿和不可战胜的气质。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灰陶製造水平最高的作品,是我国北方陶俑雄健朴素、明快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
作为一种陶器,秦兵马俑在製作方法工艺上,集商周以来数千年我国製陶工艺技术之大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部位(头、手、足、躯干等)合模製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於表面覆加细泥,哂盟堋⒛蟆⒍选①N、刻、画结合的艺术手法製成。
在烧成上,我们从卸嗵召附再|地坚硬、通体无形变等特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製作时,胎泥配製成份严格统一,乾湿程度非常恰当,火候恰到好处,陶色统一,确实达到了当时製陶的最高水準,说明了当时已经建造了容积相当大的窑,能较準确地控制窑内烧成的还原气氛。
2、汉代陶艺:铅釉陶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
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
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
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繫带,足蹬高筒靴。
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
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
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
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係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鬆。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
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
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