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扎染美术教案【篇一:扎染教案】—扎染滕州市第二中学石岩课业类型: 高中美术鉴赏工艺模块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教师: 石岩【教材分析】扎染是我国传统印染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时至今日,在云南的大理,湖南的凤凰,四川的自贡等地都大量制作、使用或出售扎染艺术品。
通过学习手工扎染,也可使学生认识到扎染艺术是世界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保护人类艺术遗产和古老手工艺术、继承和发展世界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手工扎染的含义、艺术特征和基本扎结技法、染色技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扎染的基本技法,同时又能巧妙的和文化衫的设计相融合,从而锻炼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手工扎染,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正确认识它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手工扎染的基本扎结技法、染色技法。
【教学难点】在体会“扎”、“染”基本技法的同时,和文化衫相结合,印染出具有设计感的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棉布、线、染料、剪刀、染锅、搅拌棒、手套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魔术:现场制作一件扎染文化衫(二)导入课题:《七彩霓裳斑斓水色——扎染》二、扎染简介(一)定义: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二)原理:织物在染色时部分扎结起来使之不能着色(三)历史:秦汉开始流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沿用三、扎染制作流程(一)工具:染织物、针和线、染料、染锅、搅拌棍、胶手套、剪刀等。
(二)制作过程:1、构思,用铅笔简单勾勒草图。
欣赏作品:传统扎染和现代扎染在纹样、颜色上有什么差异?扎染纹样可概括为三大类:(1)具象纹样:动物、人物等(2)几何纹样:散点、圆形、菱形、环形等(3)异形纹样:不规则花纹、波浪纹等2、按照构思把棉布捆扎起来,注意捆紧。
自主探究技法:考考你:展示一组图片,老师现场做几种扎结方法,学生选出相对应的图案连一连:展示两组图片,学生连接相对应的扎结方法与图案。
基本扎结技法:捆:(1)捆扎法(2)折叠扎法(3)打结扎法(4)任意皱折法(5)包豆子花(6)卷扎法缝:平针缝绞法夹:夹扎法(3)放入容器中高温染色基本染色技法:(1)分次扎结染色(2)针管注射染色(4)用清水漂洗浮色(5)把捆绑棉布的线剪断拆除(6)晾干或高温熨干四、课堂实践旧貌换新颜要点:(学生制作的过程,随堂播放扎染作品欣赏)(一)主题:收集旧的发黄的体恤,使之旧貌换新颜;(二)捆扎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三)小组分工协作;(四)注意剪子、针管安全和卫生;(五)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设计理念。
五、学生展示评价(一)学生自评互评,谈文化衫设计思路。
(二)教师点评。
六、总结、拓展(一)扎染的艺术魅力----不可复制的灵动之美;(二)世界扎染现状;(三)情感升华。
虽然2006年,扎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制作这种原始质朴古色古香的工艺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的同学上过这堂课已经领略到了他独特的魅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呼喊怎样才能促进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让扎染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彩!【篇二:扎染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教案】一、教学方法:欣赏、讲授、演示与图案设计及手工制作相结合。
二、教学目的: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扎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才能。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扎染的制作基本技法,了解扎染的历史及其发展动向;掌握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扎染设计制作工艺步骤。
四、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与制作技巧。
五、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扎染的实物及图片、白棉布或白丝绸、棉线、剪刀、染锅、电炉、水桶、染料、固色剂等。
六、课时分配七、教学步骤第一章扎染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要点:(1)扎染的发展历史(2)扎染的现状(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4)扎染传承意义学习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
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一、扎染的发展历史1、扎染的简介: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
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3、扎染的现状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
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
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开始翻新流行。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
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实验项目】去博物馆考察或民俗馆参观,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1.了解扎染学习的目。
2.了解扎染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3.分析扎染的现状。
第二节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一、扎染的艺术特色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
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做扎染最大的好处是随心所欲,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形状、图案、颜色、干湿、浓淡全凭个人喜好,制作者可按作品的用途,匠心独运,出奇制胜,保证你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会难看且能别具天地、各有韵味。
1、扎染与印花的区别:扎染是采用针、线等工具将织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扎紧,然后染色。
由于扎紧处染料无法渗透,所以拆线后便形成了各式图案。
它与印花不同,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要实现印花,必须先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的花型制作成筛网(或滚筒),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颜色,不需要的地方则不上色,所需工艺较为复杂,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
扎染用染色方法达到了印花的效果,而且由于手工扎法无重现性,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饰品,可以说每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扎染的独特魅力。
2、扎染和蜡染的区别:蜡染和扎染都是在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
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冲洗胶片时,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影象转过来,就是我们看见的黑白相片。
蜡染的原理比较接近,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容易染上色,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论花色,扎染更自然一些;论图案,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