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姓名:周小林班级:09级1班摘要:通过对人兽公共患病疫情回升、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动物生产污染突出、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面临挑战等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阑述,进一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建立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实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采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合作交流与宣传教育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领域是防控人兽共患病和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近年来,许多人兽共患病在多个国家爆发流行,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出口贸易,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涉及农业、卫生、食品、环境、林业等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

并积极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莱姆病等新的人畜共患断出现,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日本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旧病”又卷土重来,使人们不禁重新思考人畜共患病问题的严重性;而二恶英事件、苏丹红事件、大肠杆菌O157中毒、瘦肉精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

兽医公共卫生是以兽医学的知识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兽医公共卫生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分严峻,必须重新认识、重视并充分发挥兽医公共卫生在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防线作用,加强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方面的研究,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因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而造成人兽共患病、食源性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1.1 人兽共患病疫情严峻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约90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有50余种。

许多人兽共患病可经动物或其产品传播给人,还会因病害动物及产品、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动物疫病传播及流行。

近年来,新(新发现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旧(已有)人兽共患病在世界各地爆发流行,危害人类与动物卫生安全。

1.1.1. 据报道,自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疫病达100余种,许多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密切相关。

艾滋病病毒、马尔堡病毒、西尼罗病毒和猴痘病毒等新病原体出现或感染宿主,引起新人兽共患病毒病流行。

1985年发现于英国的牛海绵状脑病及世纪许多国家,并有人因食用病牛肉和脊髓感染新变异克-雅士病的报道。

1975年发现于英国的莱姆病传播快,危害大,被专家称为“第二代艾滋病”。

1997年香港发现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之后在亚洲乃至全球蔓延。

SARS来势凶猛,危害巨大,使全球8000多人感染、800余人丧生。

2009年4月发生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波及美国,蔓延至欧洲,席卷全球,造成空前打击和严重威胁。

据WHO 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

在我国,高致病性流感、SARS、甲型H1N1流感也引起暴发性流行,目前还面临其他一些外来新病传入的危险。

1.1.2旧的人兽共患病再度肆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旧的人兽共患病得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

炭疽布鲁菌病、鼠疫、流感、狂犬病等危害巨大的人兽共患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再现,甚至有回升趋势。

在我国,曾得到有效控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血吸虫病再度流行,狂犬病例增加、病死率处于传染病死率之首,人-兽间布鲁菌病防制形势严峻,奶牛、羊主产区疫情严重,且呈现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

1.2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据WH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50多万人死于食物源性致病因子所致的腹泻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子源自动物性食品。

目前,动物性食品尚存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掺假等安全隐患。

甚至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2.1. 生物性危害又称为“生物危害”,指的是会对人类及环境有危害的生物或生物性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及含有病原体的组织切片、体液、固体废弃物和呼出气等。

生物的危害包括有害的细菌、病毒、寄生虫。

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既有可能来自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被划分成各种类型。

食品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类包括:酵母、霉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一般而言,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虽然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只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能引起食品的生物危害,使食品不安全。

⑴细菌危害细菌危害是指某些有害细菌在食品中存活时,可以通过活菌的摄入引起人体(通常是肠道)感染或预先在食品中产生的细菌毒素导致人类中毒。

前者称为食品感染,后者称为食品中毒。

由于细菌是活的生命体,需要营养、水、温度以及空气条件(需氧、厌氧或兼性),因此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就能有效地抑制、杀灭致病菌,从而把细菌危害预防、消除或减少到可接收水平――符合规定的卫生标准,例如,控制温度和时间是常用且可行的预防措施――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加热可以杀灭微生物。

⑵寄生虫和原生动物寄生虫是需要有寄主才能存活的生物,生活在寄主体表或其体内。

世界上存在几千种寄生虫。

只有约20%的寄生虫能在食物或水中发现,所知的通过食品感染人类的不到100种。

通过食物或水感染人类的寄生虫有线虫(Nematodes/round worms)、绦虫tape worms)、吸虫(flukes)和原生动物。

大多数寄生虫对人类无害,但是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

寄生虫感染通常与生的或未煮熟的食品有关,因为彻底加热食品可以杀死所有食品所带的寄生虫。

在特定情况下,冷冻可以被用来杀死食品中的寄生虫。

然而,消费者生吃含有感染性寄生虫的食品会造成危害。

1.2.2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兽药在动物源食品中的残留”的简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中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的定义。

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从20世纪60 年代起开始评价有关兽药残留的毒性,为人们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文章针对兽药残留的种类、产生途径、残留药物及其危害做了阐述。

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养殖人员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致使滥用兽药现象在当前畜牧业中普遍存在。

滥用兽药极易造成动物源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危害。

1.2.3 其他化学性危害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种类多、来源广,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仍十分突出,食品添加剂滥用、掺假等现象也较为常见。

食品安全事件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牛肉膏,塑化剂、二噁英事件、“红心鸭蛋”和“三鹿奶粉”等事件说明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愈演愈烈的趋势。

1.3动物养殖污染严重21世纪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发展养殖业是发展致富的首要选择。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而产生的排泄物等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不仅直接危害畜禽本本身,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1.3.1 臭气污染动物养殖中会排放多种恶臭物质,以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氮气、硫化氢、甲烷等恶臭气味和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影响巨大,威胁养殖场安全,危及周边居民健康。

1.3.2固体废弃物污染粪尿、尸体及相关组织、死胚、废旧饲料、垫料、羽毛、蛋壳、过期兽药、残余疫苗、一次性畜牧兽医器械及包装物等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环境,特别是粪便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据报道,我国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总体土壤负荷禁戒值已达0.49(小于0.4为宜)。

1.3.3 病原体和化学物污染污水、粪便和尸体含有病原体,污染环境,饲料和食品,造成疫病传播。

废弃的弱毒疫苗则有散毒的危险。

兽药及其代谢产物经动物排泄进入环境,仍具有活性,会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并可经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

过量使用的矿物质饲料添加剂(如铜、铁、锌、硒、锰等)也可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养殖污水中的氮、磷进入环境,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1.4 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面临新的挑战1.4.1 生物安全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在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时造成的危害很大。

如2003年控制SARS流行后又发现第一例SARS病例系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越广应用,也带来生物安全问题。

为预先防范和控制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从1994年开始组织制定“生物安全议定书”,共组织了10轮工作组会议和政府间谈判。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议定书”的谈判。

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编制的《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方案,受到联合国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200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1.4.2生物恐怖生物恐怖主义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

物恐怖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

2001年9月11日后,生物武器“炭疽热”事件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说明当今仍然存在生物恐怖的威胁。

随着微生物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使生物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加。

基因重组技术的技术的应用,也可能产生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物武器。

2 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莱姆病等新的人畜共患断出现,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日本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旧病”又卷土重来,使人们不禁重新思考人畜共患病问题的严重性;而二恶英事件、苏丹红事件、大肠杆菌O157中毒、瘦肉精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