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综述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综述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综述张学辉1,陈爱华1,宋端阳1(大连水产学院,大连,116023)xhz19810@摘要:本文综述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常用评价体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以及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利用等方面。

同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沉积物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近年来,随各种工业废液排入水体,其中重金属的含量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健康与生存,如汞、砷、铬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和有致癌作用。

海洋沉积物是进入海水中许多化学物质的主要归宿地,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研究自上世纪8O年代以来已成为国际重要研究领域[1]。

在研究以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物的水体中,通常把沉积物视为探索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工具。

由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复杂性,对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12]。

一、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体系及存在形态1.1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体系对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从沉积学角度提出的污染评价方法,如地累积指数法(Geoaccumulation Index)、污染负荷指数法(The Pollution Load Index)、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及Hilton 等的回归过量分析法(Excess after Regression Analysis).我国学者贾振邦等应用模糊集理论(Theory of Fuzzy Subset)和脸谱法(Face graph)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评价。

上述评价方法代表了国际上有关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的先进方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是两种比较常用的评价体系。

1.1.1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瑞典学者Haknson[3]于1980年提出的,它是划分沉积物污染程度及其水域潜在生态风险的一种相对快速、简便和标准的方法,通过测定沉积物样品中有限数量的污染物含量进行计算。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可反映表层沉积物金属的含量、金属污染物的种类数、金属的毒性水平及水体对金属污染的敏感性。

生态风险指数法在我国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不少文献介绍了利用该法进行水域生态风险性分析和评价,并对水域的生态风险性进行定量分析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其计算公式如下:-1-式中:C f i为某一金属的污染参数;C 表i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实测含量;C n i为计算所需的参比值。

E r i 为潜在生态风险参数;T r i为单个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参数(Cd,Pb,Cu和Zn的毒性响应参数分别为30,5,5和1);RI为多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C f i, E r i和RI值相对应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见表1。

1.1.2地累积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是德国学者Muller[2]于1969年提出,广泛用于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定量指标,尤其用于研究现代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在我国也被部分学者采用过。

地累积指数的计算式为式中C n是元素n在沉积物中的浓度;B n是沉积物中该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考虑各地岩石差异可能会引起背景值的变动而取的系数(一般取值为1.5)。

地累积指数共分为0~6级,表示污染程度由无至极强。

最高一级(6级)的元素含量可能是背景值的几百倍。

I geo值与重金属污染水平的关系见表2。

1.2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目前,对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存在形态的分类依据最常采用的方法为蒋廷惠[15]等的形态分离方法。

他把沉积物的重金属划分为以下5种形态:①水溶性和可交换态:指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沉积物胶体表面的重金属。

这部分重金属在周围条件变化时,极易以离子状态溶解在-2-水中,或被其他极性较强的离子交换出来。

浸提剂:1mol/LMgCl2溶液。

②碳酸盐结合态:进入水体后通过离子交换、置换、化合等方式,与碳酸盐结合共沉于水底的重金属。

浸提剂:1mol/LNaAc-HAc溶液。

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指通过与水体中的活性氧化铁、锰表面裸露羧基结合,与铁锰氧化物共沉于水底的重金属。

这部分重金属在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较大时易被释放再进入水中。

浸提剂:0 04mol/L盐酸羧胺溶液。

④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指通过与有机质功能团的络合、螯合以及与硫离子结合形成沉淀的重金属。

浸提剂:30%过氧化氢。

⑤残余态:指存在矿物晶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这部分的活性极低。

浸提剂:HClO4-HF。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意溶解在水里的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而忽略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物所产生的作用。

事实上,生物(包括鱼类)吞食或随食物进入胃内的一些颗粒物,在胃液和其它一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吸附在颗粒物上的重金属可以被溶解吸附,并在体内累积。

水体中重[18]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水体的形态状况。

陈瑞生等在研究生物富集与重金属形态的关系时发现水溶态、阳离子可交换态、碳酸态结合态Pb与生物有较强的亲和性,对生物累积作用影响最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对生物累积作用有一定影响;至于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Pb对生物累积作用影响甚微。

许鸥泳等在研究水生生物对沉积物中Cu、Cd的富集时发现鲤鱼主要是通过溶解态来富集重金属,即沉积物中重金属对鲤鱼的生物富集的影响是间接的。

各形态影响程度大小为: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铁锰结合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

总的来说,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如下规律:水可溶态重金属具有高度的生物可给性,而阳离子可交换态重金属是沉积物中不稳定的一部分,对生物也具有较高的可给性,碳酸盐结合态金属在弱还原及氧化环境中也可溶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可给性。

至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在一般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部分,但是在环境变化时,能部分解析,具有潜在的生物可给性。

残渣态一般认为没有生物可给性。

二、影响沉积物重金属毒性的因素沉积物中化学物质的毒性与该物质的生物有效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对重金属来说只有可被生物吸收的重金属才有可能对生物产生潜在的毒性。

2.1 重金属形态对生物毒性的影响一系列研究表明游离的水合重金属离子是生物可吸收的形态,水化学参数(pH,碱度,配位体,Eh)和其它形态的重金属(如羟基络合态)以及非化学参数都是通过影响游离自由离子在水相和细胞内的活度而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总浓度与其生态效应之间没有相关性,但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用某一沉积物相(如厌氧沉积物中AVS和POC,以及好氧沉积物中的羟氧化铁和POC)标准化后,重金属浓度与生态效应的相关性会得到改善。

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意味着生物能直接吸收沉积物颗粒中的重金属。

一般认为-3-只有间隙水中的自由金属离子能直接产生生物效应,而沉积物的重金属浓度和沉积物水化学控制着间隙水中的自由金属离子的活度,从而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

王菊英(2001)研究[19]表明:A VS对沉积物中镉化学活动性的主导控制作用(见图1),那么,在逻辑上这种关系也应反映在对镉生物毒性的制约方面,即[SEM Cd2+ ]与A VS之比应同样适用作沉积物中镉生物毒性响应的基本判断。

比较图1与图2,不难发现,日本大螫蜚对[SEM Cd2+ ]/A VS:的毒性响应关系同间隙水中浓度对[SEM Cd2+ ]/A VS 的响应关系有较好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表明底栖生物对沉积物内污染物的毒性响应与间隙水浓度有直接关系,而与总量无关:同时,也证明同步提取的二价有毒金属镉与硫化物的摩尔浓度之比确为评价沉积物中镉生物毒性的有效判据。

2.2间隙水中配位体与重金属毒性的关系生物体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吸收主要是通过间隙水进行的,因此间隙水的组成和状态对重金属的毒性影响很大。

间隙水中往往溶解了大量的有机和无机配位体,这些配位体一方面能与重金属络合,促进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使间隙水中实际溶解的重金属浓度明显地高于根据颗粒相和水相分配模型所预测的浓度;另一方面因重金属与配位体络合而使自由离子的活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金属的生物毒性。

在厌氧环境中金属与硫化物和多硫化物的络合作用可能决定着间隙水中金属形态的形成。

2.3 表面沉积物的氧化作用与重金属的毒性的关系表面沉积物是一个对氧化还原电位极为敏感的化学和生物系统,氧化还原电位很小的提高就可能引起MeS和H2S的氧化,使沉积物中金属向间隙水中的释放作用加剧,从而增大金属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当有氧气进入时,沉积物中的硫化氢和FeS(AVS)会被迅速地氧化。

沉积物中的POC无论是在需氧沉积物或厌氧沉积物中都会被氧化。

两者的氧化速率将影响AVS的浓-4-度和此后在沉积物和间隙水中溶解的金属浓度。

三、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指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利用或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性状,可由间接的毒性数据或生物体浓度数据来评价。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重金属形态以及生物毒性和有效性研究已成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生物学的新热点。

从20世纪50年代的“水俣事件”至今,重金属沿食物链的传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过去10年中,由于引入了不同生理生化方法来评估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对金属的食物链传递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食物相的摄取是许多水生动物生物累积的主要来源。

早期对金属传递的研究多以生物和水体之间的平衡理论为基础,但对水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而言,除了单胞藻及其它生命周期短的生物外,金属在生物体内和水体之间的平衡是很难达到的。

这种平衡态研究方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近十年来研究人员认识到动力学在水生生物金属蓄积中的重要意义。

在已建立的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动力学研究模型中,有几个重要参数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一是生物对食物相中金属的同化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指被动物摄食后经过肠道(gutlining)初步吸收的那部分金属中,最终被同化到动物组织的金属比率;二是动物对水体中金属的摄取速率(influxrate)或吸收率(absorption efficiency);三是动物对体内金属的排出速率(effluxrate)。

近几年来在一些水生动物(如贝类、甲壳动物、腹足类、鱼类)中对这3个参数做了大量的测定工作。

在研究以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物的水体中.通常把沉积物视为探索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工具,沉积物作为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蓄积库,反映了水体受重金属污染状况。

同时,在环境条件改变时,束缚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被释放出来造成二次污染。

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大小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与重金属的总量无关[6](Gerhardt,1993).生物暴露试验是评价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唯一途径.根据暴露生物的毒性数据和生物体浓度数据,可以判断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大小[7].底栖生物是底泥重金属污染监测的理想生物种类,文献研究[23][24]所用主要受试生物有田螺、各种鱼类和贝类,还有水草、藻类等水生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