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宪法概述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宪法的概念?P15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集中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者集团根本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的特征?P15(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内对其管辖对象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宪法是立法机关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即宪法是所谓的“母法”、“法律的法律”。
第二,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发生冲突。
“部分冲突则部分无效,全部冲突则完全无效”的原则。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与普通法律不同。
普通法律的制定一般由常设的议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制定则多成立特定的起草机构。
宪法修正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才能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要半数即可以通过。
3.宪法规定了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
(二)宪法是人民授予权利之法因为人民不可能代替国家机构管理社会,所以人民以宪法的形式向国家机关整体性、概括性的授予权利,以便于他们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得宪法具有授权总章程的特点。
(三)宪法是制约国家权力之法宪法在授予权力的同时,也必须科学的设计出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国家机关滥用职权。
(四)宪法是保障人权之法第二节宪法的分类和渊源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1.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
2.不成文宪法:是指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
(未冠以宪法之名,但是内容符合宪法的特征,并且具有宪法的功能)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有无严格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以及程序是否同于一般法律。
1.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
2.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和程序和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三、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制定宪法的主体。
1.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或者以君主名义并且体现其意志而制定和颁布的宪法。
2.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
3.民定宪法:是指由民意机关或者全民公投制定的宪法。
第四节宪法与宪政宪政的概念:宪政是国家权力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正当产生和规范运行,并且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组织形态。
宪政的含义:一、宪政的前提是有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二、宪政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严格依照宪法产生和运行三、宪政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主权并且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宪政的意义: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和依据二、宪政的核心是保障人权三、宪政的关键是建立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四、宪政的保障是实行法治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法是宪政的基础。
宪政是政治社会的国家权力运行的特定组织形态。
宪法的终极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并且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侵害(宪法正当性的核心要素)。
除此以外,宪法必须组织起国家机关系统,以便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
二、宪政推动宪法的发展。
宪政推动宪法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诉求;二是具有较高威望和富有号召力的优秀政治家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完善宪法。
三、宪法并不必然引起宪政。
宪法的目的在于组织国家政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实施宪法使文本的宪法转化为现实的宪法。
历史中有两类情况,一是宪法颁布后,国家很快的步入宪政轨道,在宪政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宪法,从而相互促进。
二是虽然有宪法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实施宪政。
第二章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法治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亦称主权在民。
概念: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
意义:一方面指出了人民是权力真正主体,治权受制于主权,为规范政治行为的制度构建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政治主体塑造执政为民的政治信仰。
表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运用“人民主权”的表达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一般用“一切权力于人民”的表述。
2.基本人权原则,即一个人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力。
3.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的特性:独立性、扩张性、强制性。
权力制约的内容:(1)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的运行机制。
(2)国家权力过程的相互制约,即权力获得、权力运行中和权力运行后的制约。
补充:权力获得的制约:选举制、考试制和限任制(其反面为世袭制、委任制和终身制)权力运行中的制约:国家机构在行使职权中相互监督和制约,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制约权力获得后的制约:追究权力主体的责任权力制约在宪法中的体现?英国美国法国P404.法治原则理论基础:强调法律至上、强调权力制约法治原则:(1)立法机关的职能在于创设和维护每个人的尊严(2)不仅要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政府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3)司法独立、律师自主法治要素:法律的一般性、公布公开性、非溯及既往、法律明确性、避免法律矛盾、法律稳定性、官方行动和法律一致性第五章宪法解释宪法解释:对宪法规范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问题所做的说明宪法解释的特征:一、宪法解释是一种行宪行为。
二、宪法解释的主体是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作出的。
三、宪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宪法解释的作用:一、明确宪法含义,保障宪法实施。
二、补充宪法的缺漏。
三、适应社会变迁。
四、通过违宪判断,维护法治的统一性。
第六章宪法监督法律监督:对法律是否实施、是否得到遵守、社会行为是否与法律一致的检查和监督活动。
宪法监督: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确认,并且对违宪行为进行制裁的制度。
宪法监督的功能:1.维护宪法根本法地位2.巩固国家民主制度,保障个人自由权利3.保障国家法制统一和完善4.协调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宪法监督的体制:1.司法机关监督:国家设立管辖普通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法院,承担宪法监督职责的宪法监督体制,也叫做司法审查制。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理论依据:(1)对立法机关的不信任(2)人权保障——宪法的价值目标(3)分权制衡:司法机关不掌握财政权和军权,赋予违宪审查权抗衡(4)司法审判工作性质的需要:司法机关审查案件解决纠纷的职能优点:司法机关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解决机构,具有中立性和独立性,同时也是常设机构。
缺点:是否具有民主性?2.最高代表机关监督: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来承担宪法监督职责的宪法保障体制。
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由议会监督,如英国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如苏俄理论依据:(1)直接体现人民主权(2)与政体一致: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代表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体现宪法监督的权威性缺点:宪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审查立法机关立法的合宪性,社会主义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是国家立法权机关,逻辑上自己审查自己,正当性存在怀疑。
专门机关监督:国家设立一个独立的宪法法院来承担宪法监督职责的模式。
宪法法院与审理普通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相独立,同时也是审理行政、劳动以及其他案件的独立机构。
(德)理论依据:一、不信任议会二、对司法的不信任三、体现宪法监督的特殊性宪法监督的内容:一、审查法律规范性文件是否合宪二、审查国家机关以及主要领导人行为是否合宪三、审查政党是否遵守宪法第七章国家性质国家性质一般是指国家的根本制度,即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民主主义国家第八章国家形式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1)君主处于“虚位”,只是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
(2)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议会产生政府。
(3)政府由议会中的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2.总统制共和制(1)总统和议会均由选民依法选举产生,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而直接对选民负责。
(2)总统领导和组织政府,独揽行政大权,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
(3)政府成员不得兼任议会议员。
(4)总统不直接参与立法过程,但享有立法否决权、签署权。
(5)总统不必取得议会信任,亦不能解散议会,但议会可弹劾总统。
3.议会制共和制(1)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2)议会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3)国家元首是虚权元首,不负行政责任,行政权掌握在内阁总理(首相)手中。
(4)政府与议会共同负连带责任,如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则内阁必须总辞职,内阁如不愿辞职可以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5)议会、政府权力往往合二为一,内阁成员往往是议会成员,议会的重要提案多来源于内阁。
4. 半总统制(法国)(1)总统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统掌握行政权,组织和领导政府,同时是国家元首,统管武装力量。
(2)政府对总统和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总统可以解散议会。
学界通常将之称为“半总统制”。
第九章选举制度选举:选民或者代表按照法定的程序选举代议机关的代表和国家特定公职人员的制度选举的作用:一、促进人民主权二、监督国家权力的行驶三、体现社会民意的趋势四、增强公民宪法意识选举制度的体制:P119(一)地域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地域代表制:按照选民的居住地区划分选区,或者以区、县、乡等行政区划作为选举单位选举代表或者议员的制度。
(单数选区制:一个选区只产生一名议员或者代表;复数:一个选区产生两名以上的议员)职业代表制:按照选民的职业分为若干职业团体,每一职业团体产生一定数量的选举代表或者议员的制度。
(二)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选举中选区内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当选比例代表制:选举的各个政党按照本党所得选票占总选票数的比例获得不同数量席位的制度(我国采取绝对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的优点:立法机关中小党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席位,反应其政治观点,照顾到小党的利益,增强立法机关的协商性和妥协性,从而使立法尽可能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意志和利益。
我国选举制度的原则:1.选举的普遍性原则:凡具有国籍、到达一定年龄并未剥夺政治权利的人……2.选举的平等性原则:每人每次只有一次投票权,每一票效力相等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4.秘密投票5.差额选举: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6.选举权利保障:选举经费国库开支第十章政党制度政党的概念:政党是指由一个阶级、阶层或者集团的积极分子组成,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利益而采取共同行动,旨在执掌和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主要特征:1.政党具有明确、具体的政治纲领。
2.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3.政党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4.政党具有组织纪律性。
政党的作用:1.利益表达和沟通2.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推行公共政策。
3.组织选举和政治录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1.一党制:一个国家中的执政党是唯一的合法政党,或者只有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