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总结
宪法学课程总结
一、宪法学内容结构 二、宪法学逻辑结构 三、宪法学热点问题
一、宪法学内容结构
▲宪法学基本理论
宪法的概念(宪法含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历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过程; 新中 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历程;宪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律)、宪 法的制定(宪法制定权的概念和性质;宪法的制定机关)、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权力制约 等)、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宪 法结构的涵义)、宪法规范(宪法规范的概念、特点、要 素、种类;宪法规范的效力)、宪法关系(宪法关系的概 念;宪法关系的要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作用的 概念和构成;宪法的主要作用)、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 (宪法观念的概念与作用;宪法文化的含义与结构)、宪 法与宪政(宪政的概念和特征;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政 为什么是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等。
▲宪法实践
宪法实施概述 (宪法实施、与宪法实现的关系、宪法实施的原则)、宪法 实施的条件(宪法实施的条件;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宪法实施过程 (宪法实施过程及其主要阶段)、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宪法 解释的原则与方法)、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涵义;宪法修改的方式)、 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宪法实施评价的概念;违宪审查的概念和模式; 违宪责任的概念;违宪责任的概念与种类)、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概念; 宪法秩序实现的主要因素)等。
二、宪法学逻辑结构
▲思想理论——制度设计——实践安排
(其中,理论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和智慧的结 晶;制度是人类根据文明的成果所作的行为 选择的规范;实践是按制度设计所进行的人 类活动)
▲核心范畴
国家(公)权力VS公民(私)权利
三、几个宪法热点问题(范亚峰)
第一个是违宪审查。我认为中国的违宪审查可以分为三期:01年以前 是第一期;01年到04年是第二期,第二期以齐玉苓案为中心,引起了社 会上的声势,套用两个词是“理”和“势”,造势和初步的明理;04年 开始进入第三期,第三期的特点是理论上的成熟,还有实践上步入实质 性的制度演进阶段,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法规审查备案室提供了一 种可能性。我认为未来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是可以选这个方向,这 个领域的研究还是非常粗糙的,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违宪审查是怎么运 行的,比如说德国的宪法法院。实际上台湾做了很大的工作,翻译了德 国宪法的很多判例,但是没人念,没人去把它们转成文章,还有法国的 宪法委员会、俄罗斯的宪法法院,我们根本不清楚。俄罗斯的宪法法院 法成立之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世界上主要国家违宪审查的运行机制 都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设计,这是很可笑的, 这首先是一个知识积累的问题。
第二个是联邦制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中国现在的治理危机很 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央和地方关系进入新一轮的博弈和互动。像海淀区, 有二百万人口,相当于华盛顿四倍的人口,这只是一个区级的地方, 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分为乡、镇、县、市、省 五级,到底以那一级为基本的治理单位,无论在财政、公共治理、立 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宪法学不仅仅是革命性的,更是建设性的, 就是怎样通过宪法层次上的安排,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单 一制、“一国两制”、联邦制,这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联邦制 在中国宪法学还没有引起重视,我认为台湾问题、香港问题以及大陆 的许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上,都已经提到了联邦制的可能性问题。 一个,到底是县、市还是省成为基本的治理单位,有人提出县治中国, 有人提出市治中国,有人提出省治中国(乡是不大可能了)。哪一级 能成为中国的核心治理单位,依据是什么?如果是县的话,以现在两 千多个县的划分为基础,如何调整?比如说黄石和大冶的撤县并市的 问题。我这里简单提一下,希望有更多的人选这个题目,当然要选小 问题,不要选大而不当的问题。
第三个热点问题就是财政宪法问题。这方面很弱,现在 有所改观。王怡的那篇文章(《立宪政体中的赋税问题》, 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还是不错的,周刚志写了 几篇文章,还有一部专著(《财政宪法学初论》,《厦门 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论公共财政与中国宪政之 道》,《财税法论丛》第7卷(2005年);《论公共财政 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另外社科院已经有两三个博士准 备把财政宪法作为选题去做博士论文。财政问题非常值得 关注,英国宪政就是从收税开始的,这次人大修改个税法, 搞了个立法听证会,是很好的。财政和税收问题在中国走 向宪政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北大在这一块没 有贡献的话很可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宪法基本制度
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及其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我国的基 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国家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概 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其优越性;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中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特别行政区的涵义及其权限)、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公民基 本权利的界限;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选 举制度(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 概念; 代议机关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元首的概念;国家行政机关的体制与 职权;什么是司法独立?“三权分立”评析)、政党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 概说;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等。
第四个是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政体理论的研究 要加强。我觉得陈端洪教授的主权理论属于广义的政体理 论研究。但是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五月份我看到 强世功的一篇谈主权问题的提纲,从施密特着手的。政体 理论里面有两个问题,实际这两个问题跟宪法关系不大, 但是很重要。一个是宪法和文化的关系,到现在为止法学 界大致把梁治平先生的文化解释学的进路放弃了,接受了 规范分析体系,这是好事。但五四以来,制度和文化之间 的张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作为法律学者,要防止制度主 义至上这个极端,所以要注意文化和民情的问题,也就是 政府与社会的问题;二是最近几年在非宪法学界讨论得非 常热,但是基本上没有形成一种学术规范,但是确实非常 重要,宪法的超验主义问题,老百姓对宪法和宪政的信念 问题。比如基督教宪政的提法。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但是 不要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