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能力
——导读LB/T 034-2014标准
石云亮[1]
2017年10月1日
又是一个旅游黄金周。
今年的国庆节,中秋国庆重叠,放假8天,慰藉辛苦了的大家,难得的一个放松季,应该出去走一走。
外出旅游,少不了途中堵车,厕所拥挤,景区排队,价格上扬。
这些还算正常,因为大家有心理准备,毕竟是供求关系调节的使然。
但跋涉千里到了目的地,景区门卫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人太多,超过了景区的最
大接待能力,明天请早。
这张笑脸是该抽还是该彬彬有礼地
回应:没关系,我明天赶早。
无论我们的涵养有多好,这种尴尬着实让人又气又恼!
凭什么就认定超过了最大承载能力?是谁认定的?有依据
吗?一连串的愤懑,让人怒火中烧。
今天我就陪群友聊聊,国家旅游局颁布的行业标准LB/T 034-2014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这是一个推荐性的行业标准,有正文5章、附件2个,2014年12月26日颁布,2015年4月1日实施。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景区都据此核定了最大承载量,并将其作为安全指标认真管控。
否则万一出了事故,没准还据此追责呢。
群友是安全人,自然知道管控二字的含义,因此若遇景区限流,就认了。
顺便提一句,以前群里在讨论标准时,有群友表示——不是强制标准、或强制条款,可以不执行。
看来那样去理解标准的人并不多,全国的景区对核定最大承载量就不是这样去理解的。
最大承载量,是一个总的概念。
细分为:最大——
●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社会承载量●心理承载量
●瞬时承载量
●日承载量
笑容可掬
核定原则:景区结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核定最大承载量。
经验值取值多少,附件A按7类景区分别给出了一些统计数据,可作类比系数。
这7类数据是:文物古迹类景区、文化遗址类景区、古建筑类景区、古街区类景区、古典园林类景区、山岳类景区、主题公园类景区。
最大承载量指标分景区级指标、区内各景点指标。
群友在景区旅游中容易直观感受到的是: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心理承载量这三个细分指标。
其中心理承载量因人而异,就看当事人当时的心情了。
在遇见拥堵的烦心事时,好心情和坏心情,折射出来的心理感受不同。
这就是心理承载量。
因此保持好心情旅游很重要。
空间承载量,是按照旅游者单位游览面积(即基本空间承载标准)、景点的有效可游览面积确定的。
如固定类娱乐设施、天坑地缝溶洞、关隘路口牌楼、自然风景通道、集散地、文物古迹、楼台亭阁、玻璃栈桥等,是由人的行走速度和停留时间来确定,实质是安全通行能力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承重能力。
为了容纳更多人游览,景区的管控措施通常是限制人员的留驻时间。
这类景点的瞬时承载量一般是指瞬时空间承载量,瞬时空间承载量用C1表示,由计算公式确定:
式中:X i——第i景点的有效可游览面积;
Y i——第i景点的旅游者单位游览面积,即基本空间承载标准。
旅游时最好对线路先作了解,避免因为限行,冲淡了好心情。
还有一类景点,如索道、电梯、游船、巴士,以及蹦极等运动类娱乐设施,瞬时承载量是在正常工况下由设备单元的运载能力决定的。
瞬时承载量一般是指瞬时设备承载量,瞬时设备承载量用D1表示,由计算公式确定:
式中,D j——第j个设施单次运行最大载客量,可用座位数来衡量。
这类设施承载量既定,错峰享用是游客的唯一方法。
景区最大承载量,除了瞬时最大承载量,还有日最大承载量。
日承载量,一般有三层含义:
●日空间承载量。
●当景区设施承载量是景区承载量瓶颈时,或景区以设施服务为主要功能
时,其日承载量取决于日设施承载量。
●当旅游者在景区有效开放时间内相对匀速进出,且旅游者平均游览时间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时的日最大承载量。
以上三种情况,分别有计算公式。
如何核定最大承载能力,步骤有三:资料收集、指标选择、测算核定。
在资料收集环节,应收集整理景区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a)景区面积;
b)有效游览面积;c)年均客流量;
d)停车场停车位数;e)景区周围缓冲区承载量;f)绿化面积标准;
g)噪声管理标准;
h)垃圾最大处理量。
在指标选择环节,根据景区所属类型与特殊性,结合景区敏感目标,按照空间、设施、生态、心理、社会五方面指标将数据进行归类,得出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
不同类型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可参见附录。
在测算核定环节,将空间承载指标和设施承载指标代入适合的公式进行测算,
确定基本值;再根据生态承载、心理承载、社会承载指标进行校核。
为什么要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呢?目的有三:
1.安全第一,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2.确保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3.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大致导读了LB/T 0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
旅游景区是人群密集场所。
纵观LB/T 034-2014标准,可以看出这是基于动态条件下的安全管理。
而GA/T 1369-201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导则》则是基于静态条件下的安全管理。
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密集人群管理的不同侧面。
因此学习LB/T 034-2014,不应狭隘地理解为是旅游标准,而应看到其动态分析的方法。
在安全实践中,有的车间是人群密集场所,但群众集会、学校运动会、社会的文艺晚会、……,同样是人群密集场所。
学习LB/T 034-2014可以从中获得安全管理方法的借鉴。
因此不应该排斥跨专业标准的学习。
安全人,从事安全,需要跨专业的知识,需要多角度的认识方法。
唯有这样,我们才更加称职。
在群里,我试图陪伴更多的人学习标
准,也尝试过一些启发性举措。
如直接上传
标准、针对标准提问、问题引领(如前不久
关于排土场的三个提问)、案例分析、学习
方法介绍(如撰文《正确解读标准,用冗余
提高安全度》)等,今天我又尝试用导读标
准这个方法陪伴大家学习。
目的一条,希望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标准。
国庆长假还在进行,这个假期我就不和群友挤占旅游资源了。
祝大家旅游愉快。
写于国庆节之夜
[1] 石云亮,重庆市政府安全专家。
7个专业,其中5个获得专家身份。
建有公益QQ群“互联网+专家+安全”,群号64919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