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中央党校最年轻教授刘余莉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学习传统文化对幸福人生有莫大收益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

《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各位一样:这些是古人的礼节,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这些礼节?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演说。

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当时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

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每当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

我就想这些人都嫉妒我,所以他们不投我的票。

后来学《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这样一句话“君子近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意思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兄弟姐妹,都有他的家。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彻底。

做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在内不在外。

当你在外面找原因的时候,这个学问已经离你很远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还有怨天尤人的情绪,还有抱怨和怜悯时,就知道这个人学问还不够高。

在学习传统文化前,学习态度一定要正确。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

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我们应把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第二我们要避免庸俗的进化论。

不要总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一定站得比古人高,看得比古人远。

其实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

现在的哲学家,哪一位能写出一本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的著作;现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人能写出像《史记》那样的巨著;同样,现在的军事家也写不出《孙子兵法》。

事实上,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后人难以超越的。

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把心平静下来。

现在很多人心浮气躁,心难以清静,被物欲所牵引,心境中总是有一些风浪,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映照就不实了,看的就没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大加批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达到了极端,好像传统文化是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因素,而且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现在。

什么是实用主义?西方文化讲思维很深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我们看关于“执行力”的书,看第一本好像知道这个“执行力”是什么了。

但是再看第二本、第三本时,又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了,越看越糊涂。

它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而中国文化是讲实用主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虽然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很高深,但是他们会用简单的话语、通俗的语言把其思想给大家解释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

所以中国人讲的实用主义,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实用主义。

如在一个人中了箭以后,他不去问这个箭是谁射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是从哪里射来的等等这些问题,而是马上把中箭者身上的箭拔出来,把中箭的人医治好。

所以中国人讲实用方法,你只要使用了这些方法,就会对走上幸福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德”两字概括传统文化核心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道德”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它是用两字来构成的。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而中国人简单称之为自然而然的规律。

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是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儒家也常称之为天道。

比如说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天虽然不是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但是我们能从四季的变化中,从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

当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漠然无语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种不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规律、关系和秩序。

比如说“春华秋实”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等,这都是自然规律。

《易经》上也说古代的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仅仅是包涵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包括了社会人文秩序要保持稳定,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伦关系”。

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各位朋友,看了这五种伦理关系,不要把它当做知识去学习,而要审视自己在这五种关系当中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如作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孝顺父母;作为领导,是不是能够仁爱关心下属;作为被领导,是不是竭尽全力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作为妻子,是不是本身有良好的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作为兄长,是不是做到了友爱关心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是不是对兄长很是尊敬,很是听从;作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只有这几个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人文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这个“道”不仅仅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它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

什么是“德”?德者,得也。

“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

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其实就是得到了“道”,中国有句话叫“得道之人”,其实也就是圣人。

他们对“道”有着深刻地理解,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品质就是有德了。

“四书五经”所体现的都是古人对“道”的理解。

例如,在《易经》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为道”。

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都可以从我们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观察到。

如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

我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阴一阳,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何尝不是如此呢?如一个人懒惰,那就一定会有困苦的日子到来。

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会有倒下的时候到来。

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富不过三代”,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为道的规律。

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天下,创下了世界。

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在父辈的基础上使这个企业壮大起来。

到了第三代,他们一出生就过着富贵的生活,他们没有体会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什么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光了。

现在,甚至已经变成了富不过当代,很多人发家有了钱后就开始骄奢淫逸了,还没有到第二代他就已经贫困潦倒了。

所以现在有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传统文化。

中国人讲“厚德载物”,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富和名声。

如果你没有深厚的德行做根本,那财富、身份、地位就都是昙花一现,保持不了长久。

曾国藩对阴阳规律体会最深刻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保富法》,是曾国藩的外孙写的。

他经历了晚清起起落落的情况,把自己的感悟记载下来写了这本书。

所以中国人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怎么办?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我们现在的人挣钱了自己不舍得花,为什么?为了留给自己的儿孙。

但是你的儿孙如果有德行,他会用他的德行,创造财富,创造事业,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吗?相反,你的儿孙没有德行,没有才能,你留钱给他,他迟早也败坏掉,你把钱留给他,是百害而无一利。

美国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的首富们没有把钱留给儿孙,而是立下遗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些才是明智之举。

而且这个德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子孙,绵延千年而不衰。

历史上对阴阳规律体会的最深刻的莫过于曾国藩了。

他说要看这家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看三件事就好了。

第一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起床。

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晚睡晚起,违背了自然规律。

按照自然规律饮食起居,这个人基本上可以不得病。

早睡早起也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自律严谨的生活态度。

第二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

曾国藩做到了四省的总督,但是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所有的问题你都给他处理好,他就不知道这个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对父母也没有感恩之心。

你让他去做一次家务,你让他炒一次菜,他才会知道父母的不易,他才会对父母的劳动成果生起感恩之心。

当然这也可以看出这家子弟是克勤克俭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以前还在走上坡路,但是突然下滑了,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认为奋斗已经够了,该享受生活了,所以他开始玩物丧志,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古代的经典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和领悟,一个人如果经常读这些圣贤经典,就自然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从另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先生对阴阳道的规律体会的更为深刻。

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就是求一点缺失而不能太过完美。

因为他自己有钱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因此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非常谨慎,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圣者所讲的“道”非常简单,那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

所以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道家的老子也是把自己对天道的认识,应用到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在《易经》中一共有64卦,每一卦都有6爻,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64卦中,只有一个是6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

谦卦象征谦虚卑退之意,有谦德之君子万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谦有始有终。

一个人不居功自傲,能够自卑而尊人,所以他处事无往不胜,这个规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观察出来。

“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

做有道德的人和人的天性相应舜被列为24孝之首。

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仅没有去怨恨报复,而是不断地反省自己:我自己在德行上有不够的地方,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后来他得到了天子之位,但仍然以不能得父母之欢心而忧虑,最后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父母,也感召了天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