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思想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
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
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从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发展倾向来看,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而与此同时道家和佛家则一个以本土,一个以外传的姿态,与儒家
思想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在民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
三种思想,三种人生,追求的却是一种境界。
即人与
自然和谐,构建社会和谐的大境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三足鼎立
正文: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
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
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
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而这三种并存
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几乎成为了人们思想行为的指路灯,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
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
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
儒家思想则以“礼”为原则,对市民阶级进行约束,这也就是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
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
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
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
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
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
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
最上层的统治阶级则以其高贵的品格,将其子民的努力引导到一个
高尚的目的之上,这个高尚的目标并不是空虚的。
物质上大家的努
力为大家更好的生活,这可以从我们那时众多的优秀建筑、园林、
艺术等中看出来。
精神上,看看古代中国众多的文字经典吧,那些
微言大义,不比当今纷繁复杂却又空洞无物的印刷品强上一百倍吗?这就是古代中国作为引导者的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引导民众为
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而使用力量。
不仅在这样一个国家秩序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就算在一个
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着严格的家庭秩序。
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规范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家国一体”需对应在家中,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子对父要有绝对的孝,弟弟对于兄长
要有绝对的悌,这在国家中就是家中的要对君主的忠,和对同僚的义。
国的活动有祭祀、庆典等等,就连国家进账出钱等等都是与家
中的活动一一对应。
两者是对应的。
这才是宗教让人不必每天翻看
经典各种规范就像是本能一样贯彻在生活中。
而在朝代替换之时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力——他们引导民
众为高尚生活努力的力量——的萎缩才给了大家推翻其统治的决心
和力量。
否则,是绝对是不会被推翻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他们
的阶级之间虽然有压迫,但是彼此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中间阶级的普及下,在
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效果。
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
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大家都没有意识到。
道家思想
与儒家说学说相似,道家学说也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占
有重要地位的重要思想。
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失落文人,那些怀
才不遇或是屡受挫折的人。
道家的闲散安逸、清贫乐道无疑也是另
一种生活选择,也幸亏有了道家思想,古代的人不至于在难以实现
自身抱负的时候找不到抚慰内心的精神之药。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
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
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
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
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
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家文化绝对的自由追求天人合一,相信生活中一切问题都受
到道的影响,最终由道解决。
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
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
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
成了。
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
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
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
事情都能办好。
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无为,就是顺应道的变化,
合乎天时地利,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不因自身利益而迷失于花花
世界,淡出纷繁世事,注重自身修养,不问世事,构建自身精神上
的和谐,以每个人追求的自身和谐构建社会大集体的最终和谐。
佛家思想
还有一门宗教在中国也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就是佛教。
再从古
代印度传入我国之后,佛教产生了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变化,他被我
国的文明同化了。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禅宗,不管是传
统佛教还是禅宗,他们还是与很多共同点表明他们还是同一宗教。
佛教肯定了那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
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
性上却是平等的。
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
‘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
’又说:‘万物与我并生。
’
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
平等的思想进入在某种程度上
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
每当国家内乱,或有天灾,或有人祸,大家竞相去寺院拜佛求平安,为统治者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提供了
时间,不至于每当有事情发生政治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分裂。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
佛
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
知所引生出来的。
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
就变成佛的责任了。
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
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
菩提’的誓愿。
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
才是真怜呀!佛家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渡己渡人,相信一切人都
是可渡的。
没有人是绝对恶的,正是“无不可渡之人”。
佛教这样
劝解大众,多多行善不要作恶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佛教是不排斥其他宗教的。
这种包容的思想是与中国古代的思
想相一致的。
纵观世界恐怕没有那种文化像中国古代的包容性那样
强了,我们包容了佛教,改造了佛教,但又绝对尊敬佛教。
没人敢擅自把对佛教的理解写成供其他教徒学习的经,这就是对其他文化的尊敬。
中国古代三种主流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不但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而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与促进我们的和谐社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