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俯视、仰视和平等” 导写及范文示例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
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
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解读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分为三句话: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理解,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
只有这样,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
理解,这是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平等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材料中,对平等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理解。
这是对材料的最好的把握与解读。
概念解读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
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平等、相等、同等。
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
结合材料所言,平等,是对作品中人物的平等看待,也就是平视。
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能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
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
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参考立意一、平等内涵的定义层面1.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平等是在伟人面前的自信;平等是在在弱小面前的尊重;平等是在朋友面前的信任;平等是在困难面前的抗争;平等是在生活中的真诚;平等在生命面前的韧性。
用平等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我们会活出自己的天性、率真和美丽。
2.平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具体体现。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
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
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
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
3.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
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
平等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
唯有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
二、平等相处的原因层面1.不平视,若仰视,就会高看,就会自卑,就会谄媚。
2.不平视,若俯视,就会傲视,就会自大。
3.若平视,则看得真、看得清、看得远。
4.若平视,则公平、公正。
5.平视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
三、平等相处的做法层面1.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
2.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
3.平视,需要识的广博和深邃。
4.要做到真正的平等,理解是关键。
范文示例平等的背后:法律平等和机会平等在儒家世界观中,人性即天性,人心也是天心,天与人、人与物都是合一而平等。
平等,是现代人极为看重的一种价值,也是人类一个古老的社会梦想。
在不同的文化状态下,对平等的观念和理解方式并不相同。
平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说对人类存在现状有多少种对比方式,就有多少种平等的样式,如政治平等、法律平等、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地域平等等。
西方直到中世纪,大多思想家都认为等级制是必然的,现代思想家才把人人具有平等的价值作为思想的出发点。
当代人对平等的认知,大多源自西方,很少有人把儒家看作是建立社会平等观的一种资源。
这使很多人认为儒家是强调等级,并不看重平等。
其实儒家是人类社会最早认知到平等价值的思想体系。
儒家很早就认识到,人生来平等这个事实,《礼记》中说:“天下无生而贵者”,又说“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但在孔子时代,社会又确实是有等级的,显示出人与人的不平等。
孔子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人格的平等,他一直强调人的真正价值与出身、地位或财富无关。
他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道德,这是他反对世袭贵族与特权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他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在国家无道的情况下,富贵反而成为一种耻辱。
孔子提到他的另一个弟子雍时,说“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可以登上王位的,虽然他没有世袭身份,但他有足够的才能和德行。
孔子的这些政治言论,都在为用德行和才能来取代世袭权力提供哲学基础。
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更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所以,孔子能说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箴言。
他是将之作为一种普遍的伦理观说出的,言下之意,就是每个人的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更是和现代所说的机会平等的意思相同。
孔子说:“只要带着一束干脯来求见,我从来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人本来有贫富智愚的差别,但孔子并不这么看,所以他的弟子中有冉有这样的富人,也有颜渊这样的穷人,有孟懿子这样的贵族,也有子路这样的山野之人。
在孔子看来,都是他重要的弟子。
到孟子时代,更是以性善论为基础,进一步充实了儒家人格平等的思想。
孟子说:“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意思是一个人值得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人树立了榜样,影响流传后世,而我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忧虑后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
孟子还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如果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这样也就成为尧了。
如果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说桀所说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样就变成桀了。
孟子的这些话语,表明孟子认为人在本质和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甚至是相同的。
所以他能提出“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者”这样的观念。
孟子通过性善论,把平等看作是“上天”赋予人一种权利,使之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
人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来使这种人人平等的存在,转变为一种社会现实。
在儒家世界观中,人性即天性,人心也是天心,天与人、人与物都是合一而平等。
有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大平等观,又何况人与人的平等呢,更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平等观,陈胜这个农民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发问。
唐以后的科举,也在现实中保证了权力并不只向权贵开放。
儒家思想的平等,更为看重的是精神与人格上的平等。
没有这个哲学与信仰的基础,现实社会的平等观便很容易变形。
现代社会的平等观,粗分有三类。
一种是形式平等,也就是人生而平等,落实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法律平等原则。
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个社会不允许出现因种族、性别、户籍等原因导致的歧视性法律。
因为歧视性法律会让一部分人的权利受到损害,成为弱势群体。
第二种是机会平等,这种平等主要体现在教育上,即让所有人在起点上站在同一起跑线。
所谓机会平等,要求一个社会应当清除阻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的一切障碍。
它首先表现为教育制度的平等,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共识,各类政党和主义都把此视为社会基本原则,但在贯彻中却常有变形。
比如当下户籍制已成为阻碍教育平等的一个障碍,人们虽有认知,却始终存在着。
还有一种平等观,即要求结果平等。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对平等的哲学共识,就极易导致社会滋生出要求一切平等的空想主义,结果却忽略了法律平等和机会平等这样一些基本的平等事实。
时文链接:平等相待求同存异(钟声)人民日报(有删减)“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坚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金砖国家战略伙伴关系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平等相待是国家间关系稳定的基石。
只有坚持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原则,国家间关系才能和谐持久,合作才能顺畅开展。
求同存异是国家间关系的应有之意。
各国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但既然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就不应让不同成为合作障碍。
平等相待体现的是眼光,求同存异体现的是胸怀。
有了平等的视角,宽广的胸怀,打交道才会更容易,结成伙伴也更方便。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国际关系中盛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成了稀缺资源。
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既是深化金砖合作的客观需要,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从内部看,金砖五国地处四大洲,国情大不相同,金砖合作要跨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和巨大的认知差异。
只有平等相待、求同存异,金砖国家才能弥补合作短板,凝聚更大合力;只有平等相待、求同存异,金砖国家才能攥指成拳,产生更大影响。
从外部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
思维停留在弱肉强食、你输我赢、以邻为壑的旧时代,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唯有以新思维开辟新道路,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