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三体——地球往
事》的德译探析
【提要】《三体》的面世把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了世界水平,将其更好地
翻译成外语,就是更有效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化。
本文基于《三体——地球往事》
德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词汇对等、语义对等、文化对等三个层
面的分析,探究译者如何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德国读者,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三体——地球往事》德译探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于1969年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使人们对翻译有了更加深
入的理解。
其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本质含义是翻译时追求的不应该是文本
的一一对应,例如简单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对应翻译;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
能上的对等,即在内容和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对等,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
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尽量做到两
者兼顾,在做到内容信息对等的同时,也保持在形式上的对等;二是如果不能同
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其真正
的语义和文化。
二、《三体》德译本的翻译出版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2014年美国著名华裔科幻作
家刘宇昆翻译了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5年8月,《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荣膺雨果奖。
2015年10月,
德国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开始,欧洲的出版界表现出对《三体》的极大兴趣。
在这一背景下,《三体》德文版的问世也开始提上日程,2016年12月,该
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三体——地球往事》由德国海纳出版社引入德国并出版发行,随后获得了市场和学界的双重好评:该书问市不久即登上德国畅销书榜;2017年
6月,又获得德国重要科幻文学奖项。
《三体》英文版问世之初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德国海纳出版社还是选
择不通过英语这一中介译本,而是直接委托德国的汉学家哈瑟,从中文直接翻译
成德语。
作为精通中国文学的翻译家,哈瑟之前已将莫言和龙应台等多位中国作
家的作品翻译成德语。
她表示,虽然之前从未翻译过科幻类小说,但是自己有信
心能够圆满完成这次的任务,她的女儿是物理学家,妈妈是化学家,爸爸是工程师,在翻译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可以向其请教。
三、文本分析
(一)词汇对等
德语和中文在语言层面差异巨大,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有充分的熟悉度和敏
感度,才能准确把握词汇层面的对等转换。
《三体》这部小说的名字在英译本中用的是The Three-Body Problem,当时
还有人质疑,为何跟中文名有所出入,多加了一个英语单词Problem。
其实英文
版的小说标题翻译使用了一个专有名词,即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指的是由
三个质点及其相互引力作用组成的力学关系。
英文版的翻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剧透,不至于让读者过早地通过标题猜测到小说的情节发展。
而德语版《三体》的小说名字翻译就直接多了:Die Drei Sonnen,Die是德语中复数名词的定
冠词,Drei是数字三,德语中的Sonnen是太阳或恒星的复数,对应到英语为
The Three Suns,如果再回译到中文就是“三个太阳”。
考虑到小说《三体》被
翻译成德语时,国际知名度已经大涨,屡次获得图书大奖和名人背书,例如有美
国总统奥巴马这样的重量级“粉丝”,所以德国读者在打开此书之前,不可能对
其一无所知。
那么德语版《三体》的书名直接直译成“三个太阳”,更具有让人
印象深刻的效果,没有采取英译本的标题翻译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比小说标题直接翻译成“三个太阳”的感官冲击力,小说文中出现的“三体”则使用了一个创造出的词汇Trisolaris,用来指代小说因围绕三颗恒星运行
而自身状态不稳,想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外星文明,Trisolaris在构词法上使
用了tri这个指代数字3的前缀,单词主体部分solar指代恒星系统,文中出现
的“三体人”(德语译为Trisolarier)又在这个基础上依靠词尾的er表示为
“某类人”,所以德语读者可以完全无障碍理解这两个反复出现的单词含义。
可以发现,汉语中简单的“三体”二字在德语版中出现了不同的对应译法,
就是因为中德两种语言的异质性导致的。
译者在充分理解双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
前提下,做出合适的对等翻译。
(二)语义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在于,重视内容,而不是拘泥于形式,翻译的目的是搭
建一座桥梁,实现原文语义和内容在不同读者群间的传播。
例(2)原文:这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浑
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是最令汪淼反感的那类人。
译文:Ein klobiger, fetter Kerl mitfleischigemGesicht
undHängebacken. Er trug eine speckige Lederjacke, stank nach Zigarettenrauch und sprach mit übertrieben lauter Stimme. Diese Sorte war ihm seit jeher ein Gräuel.
在上面这个例句中,翻译“五大三粗”时用了两个表示粗陋、肥胖的形容词klobig和fett,其中klobig侧重于体现人物粗糙的质感,而fett侧重于表达
身体肥胖的特点,比较传神地表达出汪淼对来者第一印象的不佳。
而“一脸横肉”也是用叙述性的话语译成“脸上长满了肉,脸颊下垂”。
尤其Hängebacken这个
词汇在德语里特指因为肥胖而下垂的腮帮子,所以用这个词汇可以带来“一脸横肉”的画面感,生动而灵趣。
这个例句中,两个四字成语的翻译,译者都采取了
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没有一味寻找德语中对应的谚语来替代,究其原因,首先德
语中使用谚语的频率远小于中文;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如何
展现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原文语义上,从而实现语义层面的对等。
(三)文化对等
中西文化的巨大鸿沟一直是横亘在译者面前的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
的解释或注释,避免一味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输出,更容易让读者体会阅读的快感,去除文化不同带来的陌生感。
众所周知,《三体》的情节发展就基于小说核心人物之一的叶文洁因为在文
革中的遭遇而对人类文明极度失望,向三体人按下了公布地球位置的按钮。
所以
原文中带有一些时代印记的专有词汇。
例(1)原文:叶文洁多方查访当年打死父亲的那四个红卫兵,居然查到了
她们中的三个。
这三个人都是返城知青,现在他们都没有工作。
译文: Sie betrieb jede Menge Nachforschungen, wer die vier Rotgardistinnen waren, die damals ihren Vater erschlagen hatten. Drei von ihnen machte sie tatsächlich ausndig. Sie waren aufs Land
verschickt worden, dann aber wiederin die Stadt zurückgekehrt. Jetzt waren sie arbeitslos.
“红卫兵”一词被译作Rotgardistinnen,其实是使用德语复合词的构造方法,用表示红颜色的形容词rot加上卫兵Gardistinnen,直译出了“红卫兵”这
个概念,在大部分西方人观念里,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所以直译这个单词不会造
成理解的偏差,大致读者能够猜测出Rotgardistinnen“红色卫兵”的含义。
此外,译者还采用了书末加注的方式,对“红卫兵”、“大串联”“语录”等等和
特定文化以及历史事件相关联的词汇做了详细注解。
这样既不占用行文中的空间
来做插入性的解释,又给感兴趣的读者自行查阅的方便。
而另外一个词汇“返城
知青”,因为和后文中的没找到工作,生活落魄等情节息息相关,所以作者在这
里用一整句话来做出叙述性的翻译解释“她们先被送去农村,后来才得以返回城里”(译文中粗体部分)。
反倒是如果用“知识+青年”的构词方法直译“知青”这个词汇,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和不解。
四、结语
由于中德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出版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译者必须在词汇、语义和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追求更深层面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
这也是德译版《三体》获得巨大成功、市场口碑俱佳的缘由。
参考文献
刘慈欣 2008 《三体》,重庆:重庆出版社。
Hasse, Martina(德译) 2016《三体——地球往事》,慕尼黑:海纳出版社。
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孙国亮 2020 《刘慈欣小说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南方文坛》第6期。
备注: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FTD2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