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

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

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1.什么是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cases DID),亦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系由药物诱发所导致的人体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性的改变或出现器质性损害,并且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的疾病。

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广义的药源性疾病概念认为它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而狭义的药源性疾病概念则认为它与治疗量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区别仅仅在于发生的程度,治疗药物在治疗量范围内发挥治疗作用,通常可以忍受,属于不良反应,而患者仍然属于常态;而药物诱发性疾病则超越了人体所能够继续接受治疗的程度,属于病理学状态。

药物性疾病发生范围和人群很广,既可以发生于年轻人,而更多的则在老年和儿童中发生,发生于儿童中的药源性疾病通常被称为小儿药源性疾病。

而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一旦儿童药源性疾病发生,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影响儿童生长和发育,重则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安全。

2.产生及原因(1)发生发展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质或化学物质,应该说世界上自从有了药物,就开始有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农本草经》即将药物为分上、中、下三品,国内外众多的古代药物论著中在介绍用药防治疾病的同时,一般都要指出其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禁忌症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其防治疗效,减少或避免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只因为过去主要应用天然性药物,其毒副反应相对较少,二十世纪以来,化学药品问世,特别是磺胺和青霉素的创制成功,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新药品种大量上市,药物种类急剧增加,据各国大概统计;现有药品已达20000~30000种之多,经常应用者亦达数千种以上。

在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采用高科技技术合成药物或基因克隆制药的漫漫长河中,在增加疾病防治武器,为人类健康(治疗疾病)取得明显效益的同时,由于经验和防范不足,历史上连续发生过不少的药害事件,出现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

(2)原因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除医务工作者主要是医生本人的因素,如忽视病人的用药史和患者体征及病变、配伍用药不当(尤其是联合用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可随着联合用药的种类增加而增加)甚至滥用药物等以外,大量化学药品的问世,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新药品种的大量上市,药物种类的急剧增加,以及错误的用药观念、药品监管不力甚至以药养医的体制等方面的社会因素,无不是导致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球各类药品已达数万种,我国若把中西药品种合计起来也在万种以上,“这使得现代的临床医师感到困难的并非是对于疾病的诊断,而是药物的选择。

”有专家如是认为。

可事实上,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药物,是医药双方共同的课题,而不只是医生的课题。

所以,临床药师的作用不能得以很好地发挥,甚至根本就没有参与到临床用药上来,是导致临床药物滥用的最根本原因,药物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如药物种类的繁多、名称混乱、宣传广告的不实、不成熟的新药或伪劣药物上市等,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为占据竟争优势,同一药物成分可经不同厂家生产出不同商品名称的各种药物,同时拥向市场。

这是目前新药用药混乱的一方面,主要原因可归纳以下几方面:1)药物方面即药效学原因: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主要方面,多因药物固有的毒性未被人们所认识,在应用中逐渐发现;也有的是生产或调配过程中要求不严,混进不该有的毒性物质。

此外,药物变质、污染、混淆、过期失效、仓贮条件不符合规定或久储分解产物等,也常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2)机体方面即药动学原因: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受多方面的影响,如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等及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情况、不同时间等。

而妊娠过敏反应和病理状态是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因素,这类因素所致的药源性病症特别多也特别严重。

3)疾病的诊断及用药选择:诊断有误或对药品不熟悉不了解,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不利,人员及设备不至位,缺乏血药浓度监测及用药追综随访,使药源性疾病不能及时发现。

4)用药途径及给药方法:药物各有其适当的用法,如给药途径、剂量、疗程、适应症、禁忌症、配伍用药等,这些都是根据药物的特点,药理学知识及病情的需要而决定的,不可盲目改变,特别联合用药更应注意,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可因同时用药的种数增加而增加。

3.危害性WHO在过去的统计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是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及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药物性死亡已成为全球居第五位的死亡原因。

哈佛一位学者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因为治疗错误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5.7万,全球则约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用药不当。

“比因车祸、纵火、他杀加起来的死亡总数还多。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住院病人中每年又有近2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致死的人数竟是一些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是药三分毒。

”据专家介绍,药物能防治疾病,也可能引起疾病。

任何药品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即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这主要是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用药人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因此,药品对人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危害,知道其危害,便可避开其不利之处。

(1)对肌体的直接伤害。

许多药物如果不适当的使用,往往造成对一些脏腑的直接伤害,如:各种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直接的伤害,放射性治疗对肌体局部的直接伤害,化学疗法对胃黏膜及骨髓造血机能的破坏作用等。

(2)抑制和破坏脏腑功能、导致内分泌的永久性失衡。

临床使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均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内分泌严重失调而终生依赖药物。

(3)破坏和抑制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康复功能。

药物的无节制使用,往往会造成人体自身功能的抑制,人类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样,本身就具备生存所需要的、保证健康的三大功能:1)抵抗外来病毒、细菌感染的免役功能;2) 康复,机体病变的自愈功能;3)修复,机体因病、因伤而缺损的生命再造功能。

无节制地滥用药物,必定会导致各种药物取代人体自身固有的、为生存需要所具备的三大功能,使人体康复功能被药物取代而长期废弃不用。

人类的功能用则进、不用则退,长期依赖各种药物必定会使自身的康复功能丧失贻尽。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代人的功能退化还会经遗传贻害于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人类整体物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全面退化。

(4)滥用药物导致大量的细菌、病毒进化成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的新病株。

抗生素的发现,解决了不少因细菌病毒所感染的多种传染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临床的医生们过于夸大、甚至迷信药物的治疗作用时,便造成了当今医学界普遍存在的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患者偶有小疾,便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促使不少细菌病毒加速进化、成为毒性更大、耐药性更强的新病株,药物的研究周期远远落后于病毒细菌的进化。

(5)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这一点对于长期服药的病患者危害更大,有的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服药症状加剧),有的产生药物抵抗性(用药剂量加大)。

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西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不但有其局限性,而且给人体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毒副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如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反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200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

在日本则因长期使用抗症药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

药源性疾病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人、儿童已成为药源性疾病的重灾区。

近十多年来全球社会结构正趋向老年化,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六七千万。

美国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而用药量却占到全国用药总量的25%至28%,是青少年药品总消耗量的3.0至3.5倍。

而老年人由于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也在增加,所以,老年人用药频繁、用药量大,再加上因往往合并有多种并发症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也较为普遍,所以,老年群体已成为引起药源性疾病的重灾区。

有资料显示,我国70岁以上老人患药源性疾病的人数已达25%。

同样,儿童用药市场的混乱以及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致使儿童成为药源性疾病的另一个重灾区。

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组副组长吴季俭指出,“根据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70%的聋哑儿童都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

”其中,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耳聋的儿童,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其中95%以上用的是氨基糖甙类药物。

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国内很多新药缺乏儿童临床试验资料,以及儿童药物市场的匮乏致使家长直接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且较为常用的3000多种药物中,儿童处方药所占比重不足3%。

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90%以上的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儿童剂量只能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或年龄等因素将成人剂量折算后给儿童使用。

但由于儿童对药物敏感、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弱,所以,成人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

此外,专家还指出,女性比男性更易引起药源性疾病,如保泰松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女性比男性多3倍;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女性同样比男性多2倍。

而引发药源性疾病最多的药物便是,以青霉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为代表的抗生素类药物,以氨基比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类,以及以巴比妥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镇静安眠类药物等。

具体而言,氯毒素包括氯毒素片剂、针剂和氯毒素眼药水,如长期使用还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进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这类药品导致血癌的潜伏期可长达7年。

另外,长期服用利血平的妇女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易患乳腺癌。

作为常用的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如与另一个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利福平合用,会加剧对肝脏的损害,而且使肝脏损害的发生率高达25%左右。

专家指出,这种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现在已进一步渗入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包括药源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药源性肝损伤、肾损伤、变态反应、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不一而足。

2009年3月英国发布药品警示:含15种成分的的感冒药有致命副作用,幼儿慎服。

感冒了吃感冒药,在人们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日前一则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管理中心(MHRA)发布的信息引起了人们对感冒药的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