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国考行测答案及解析

2010国考行测答案及解析

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真题精解1.【答案】A。

解析:“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指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传达给人的美感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其遣词造句已达出神入化之境,换用其它语言将无法完整地把诗歌的原意与境界表达出来,故第一空只能填“自豪”或“骄傲”,排除B、C。

中国古典诗歌的这种特性使得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面临巨大阻碍,故第二空应填“遗憾”,而非“惭愧”。

【快速突破】“七分”与“三分”构成对比关系,B、C项中的两个词语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可快速排除。

2.【答案】C。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突破,“虚浮”、“虚无”与“理论”搭配不当,排除A、B。

由句意可知,茶艺是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茶道是茶艺的内在精神,故空有精神而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第二空应填“空洞”。

由此即可得答案为C。

【迷途指津】本题干扰项为D。

与“体现”相比,“贯穿”侧重于过程、侧重于一条线,结合句中的“茶艺过程”可知填“贯穿”更合适。

3.【答案】A。

解析:句中是说各国为在未来的基因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展开了一场专利争夺战。

专利在这场争夺中充当的是“王牌”的角色,谁拥有专利,谁便能在今后拥有庞大的市场。

与这里的“庞大市场”对应,句中第一空应选“垄断”。

第二空中,“抢先”更进一步体现了争夺的激烈程度。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本题句意是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景泰年间因皇家的重视才使得它迅速闻名,这里强调的是闻名的速度之快,故选“声名鹊起”最合适。

【知识链接】名声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享誉中外:在国内外取得很好的声誉。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

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5.【答案】A。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

由“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知前面指的是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种种不好的方面,而“现象”是一个中性词,既可指好的方面,也可指不好的方面,不如“弊端”合适。

“通病”与前面的“种种”语意矛盾,排除C。

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不能因此就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排除B。

6.【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以联系题干的语境采用排除法。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不是“共识”的目标,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才是目标,由此排除A。

由后文的“经济手段”可知第一空也不能填“手段”,排除B。

由“良性发展状态”可知,第二空应填入一个表示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关系和谐的词语,“制约”明显不合题意,排除C。

7.【答案】D。

解析:“接受古籍中的描写”没有直接或间接之分,首先排除A。

“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有来由,明显不合句意,排除B。

与“依靠”相比,“倚重”还含有“两者相比较更侧重于”的意思。

句中说的是与先辈不同,新生代的中国研究人员更侧重于以实物、数据以及更为“西式”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故第二空填“倚重”比“依靠”更恰当。

8.【答案】B。

解析:“连带”一词确切表明了改善睡眠与疾病治疗间的联系,所以第一空不能填“区分”、“确认”,排除A、C。

“正本清源”过于夸大了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治疗其它疾病的作用,不如“一石二鸟”合适。

【知识链接】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石二鸟:一颗石子打中两只鸟。

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时,先扔一块石子,借以探测情况。

比喻在行动之前,先进行试探以摸清情况。

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本上清理整顿。

9.【答案】D。

解析:由“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中的“本能”可知第一空应填“无师自通”。

【知识链接】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兢兢业业: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名副其实:名义跟实际相称。

10.【答案】B。

解析:做人虽然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但其分寸还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由此排除C、D。

再由“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知,做人这门艺术也是可以“学习”的,排除A。

【知识链接】臻于佳境:达到好的境界。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11.【答案】C。

解析:由句中的“两者都告诫”可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不同,用意一样。

由此排除D。

由句中的“极其细微的改变”到“极大差异”,可推知从初始条件的变化到最后结果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偏差”是比“极其细微的改变”大,比“极大差异”小的变化,故当选。

【知识链接】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却同样美妙精致。

比喻不同的方式或做法,却收到相同的效果。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12.【答案】A。

解析:句意说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事业的建立都需要通过岗位的历练,在岗位的磨炼中获得经验,积累人际关系,才能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基础。

所以他们的事业基础大多是间接完成的,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直接建立。

故第一空应填“直接”。

13.【答案】D。

解析:“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闲言细语”强调言语的“闲”,不符合题意。

“只言片语”是指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文段中强调的是搜集资料,不应放过文人学者的零散的言论,用“只言片语”较合适。

14.【答案】B。

解析:“器大”体现的是广度,与后文的“胸怀全局”相对应;“志高”体现的是高度,故后文对应的应该也是表示高度的成语,排除C、D。

“发掘”比“分析”更能体现“深入”的方向性,故答案选B。

【知识链接】高瞻远瞩:站在高的地方看得远。

形容眼光远大。

高屋建瓴:从高高的屋脊上向下倾倒瓶里的水。

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或发展的趋向。

15.【答案】A。

解析:由两个“为了”可知句意强调的是动机,故首先排除B、C。

“目的性”一般与“明确”等搭配,与“良好”搭配不妥。

且“脱离”多与“掌控”搭配。

16.【答案】B。

解析:本题的突破点在第二空,“不是……而是……”前后意思相反。

与句后的“可信的历史”相对,这里的传说应为虚幻的、不可靠的。

“子虚乌有”侧重于不存在,“扑朔迷离”侧重指客观事情错综复杂,不合句意,排除A、C。

“精准”与“精确”相比,前者更侧重于准确,后者更倾向于精密、确切到。

句意说的是年表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而非年表还没有确切到更小的时间单位,故填“精准”更合适。

【知识链接】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17.【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对“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等一系列相关经济学术语的理解。

句中可再生能源之所以未能大范围推广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过高,因而降低成本便成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知识链接】“规模化”是指事物的规模大小达到一定的标准。

“市场化”指的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

“产业化”指的是通过集合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比较优势。

18.【答案】C。

解析:由句中的“高成长产业”,“供不应求阶段的高额利润”可知,企业寻求的应是一个对其发展非常有利的“先进入”的机会,目的是设法取得高额利润。

“寻求机遇”为习惯搭配,“谋取”比“获取”更多了一层积极主动的意味。

而作为价格竞争的元素,低成本应为“基础”。

19.【答案】A。

解析:对应后文的“也感到颜体具有一种…昂然不可犯之色‟”,可知“不满”、“非议”与句子语意不符,排除C、D。

第一空中“推崇”与“仰慕”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推崇”侧重于“崇”,表示一种尊敬的态度;“仰慕”侧重于“慕”,表示一种羡慕的心情。

对于“颜真卿…守其正,全其节‟的气节”,后世的态度显然是“推崇”,而不是“仰慕”。

20.【答案】D。

解析:“潜移默化”强调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村子的转型不可能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急遽”的,据此可排除B项。

与后文的“外面的世界”相照应,第一空填“封闭”最恰当。

“不着痕迹”、“默不作声”、“悄无声息”都含有悄然无声的意思,正因为村子的转型具有“快”和“无声”的特点,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没有意识到,与此对应的词语为“浑然不觉”。

【知识链接】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染,而默默地发生变化。

21.【答案】A。

解析:文段中北风与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

他们一刚一柔,结果是柔可克刚,即A为正确答案。

22.【答案】A。

解析:文段论述了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破坏,温带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应加强与重视对温带森林的保护,A为正确答案。

23.【答案】B。

解析:“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及取向,再联系后文的“方向与成果”,B项“价值取向”最符合文意。

【知识链接】“颜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种借代义,暗含某种倾向。

如:有色眼镜,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见。

又如:举白旗,表示的是选择投降。

再如:颜色革命,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

所以,在看到“颜色”这个词语或表示色彩的词语时,考生需联想到它的借代义,结合相关颜色词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含义。

24.【答案】D。

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可知,文段对中国古代科技是持批判态度的,故排除没有批判意向的A、B。

C项中的“根本原因”错误,“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体制等这些最基础的层面去寻找,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D项准确地揭示了“研究方法的缺陷”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之间的因果关系,故本题答案选D。

25.【答案】C。

解析:由文中“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可推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如长诗、戏剧)及科学(如数学)联系紧密,故答案为C。

26.【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存在的缺点,然后指出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故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动物资源保护的积极影响。

本题答案选D。

27.【答案】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