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导游词篇一:山东—济宁—太白楼导游词太白楼太白楼在济宁旧城墙上,两层飞檐,歇山,高20余米,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
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
今天的太白楼虽然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楼的周围仍多酒馆、酒庄,参观了大自楼中的文物展览,就近择地饮酒,正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
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
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
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
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
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
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历史考辩一、太白楼的起源:1、太白楼又称李白酒楼或太白酒楼,它是当年李白在东鲁的家。
李白有《寄东鲁二稚子》诗,诗云: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李白的家不但确在东鲁,而且还明显看出,他东鲁的家是以酒楼为特殊标记。
据此,则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东鲁的李白酒楼,就是李白的家。
2、济宁隶属东鲁东鲁:不是个真实的地名,各种地名词书上都查不到。
按曲阜现存唐乾封元年,唐高宗《赠孔宣尼碑》:“东鲁陪臣,奄成麟鳖”句,“东鲁陪臣”指孔子。
此东鲁似指曲阜;按李白《任城厅壁记》:“当成周乃东鲁之邦”句,此东鲁似指济宁;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此东鲁似指汶水流域;按《鲁郡陀罗尼幢赞》:“明明李君牧东鲁”句,此东鲁似指鲁郡11个县;按《单父送族弟沈》:“身骑土牛滞东鲁”句,此东鲁似指单县。
从以上唐高宗和李白诗文来看,东鲁不是指的某一个县。
查曲阜现存有宋真宗赵恒《文宣王赞》石碑一块,碑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云:“宜乎大公刘(周朝姬姓始祖)之业,克至于隆周,启伯禽之封,遂成东鲁者也”。
按他如此之说,东鲁就是西周初期的鲁国。
既然东鲁是鲁国,济宁自然隶属于东鲁范围了。
3、济宁的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西周初期鲁国的范围很大,按《诗经·鲁颂谱》注说:鲁国方七百里,以曲阜为中心,北至泰沂,南至徐淮,东至大海,西至菏泽(大野泽),约近百个县。
李白酒楼究竟在哪个县呢?查《全唐文》卷802有咸通二年正月吴兴沈光《任城李白酒楼记》一篇。
此则证明当年济宁有李白酒楼。
《记》中又有如下一段话:“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尝醉于此矣”。
从这段文字中明显看出,济宁不但有李白酒楼,而且还是齐、鲁间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楼。
此则完全可以断定,沈光所记的济宁的这座李白酒楼,就是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的酒楼无疑了。
据此,则又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济宁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
所以太白楼起源于李白济宁之家,是李白寄家济宁的物证等的判断,无疑都是正确的了。
济宁太白楼对联(一)宴客亦寻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能诗最奇特,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长庚[作者]李益三,字汝谦,清末廪生,曾留学日本。
回国后曾任泰安县长。
著有《海外楼文集》。
[说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日,李益三赴日本留学,济宁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楼上为李益三设宴饯行,李益三在宴会上即席题写了这副对联,是书法家张骞所书,字体气势浑厚,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与联语内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注释]贺监--指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官到秘书监,故称“贺监”。
作者对贺知章来过济宁一事表示怀疑。
据考证贺知章未到济宁,故提出“贺监何人‘的问语。
太守:指作者饯行的济宁知州王鹿泉。
作者对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写出“应让风流归太守”的语句。
[青莲]--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长庚,星宿名,传说李白是长庚星转世,作者不相信这一事。
(二)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眺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说明]这幅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墙的东面,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罗振玉篆书。
王鹿泉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太白楼胜迹,落成撰联悬楼中。
十四年后,王鹿泉逝世,济宁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绩,由罗振玉篆书,刻石永存。
[注释]谢眺--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在今安徽)太守,他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
在这里王鹿泉以谢眺自比。
当年句-是指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曾以美酒给李白送行,表示对李白崇敬和惜别之情,李白很感激作《赠汪伦》诗相赠。
其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作者用此典故也有自比李白之意。
(三)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说明]本副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北墙的东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诗句的楹联。
下款属名是:祁阳陈琪属番禹姚诗志书以刻石。
本联用楷体,略带行书意味,笔力挺拔,气势雄健。
[注释]“青天骑白龙”是李白的[送扬山人归嵩山]诗的结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的诗句。
两句集合,贴切自然,表达了作者同诗人的同一意境。
“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选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的三、四两句。
原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这里省去了“万里”二字。
王以敏借此两句也表达了酣饮高楼的雅兴。
(四)谪仙乃已往,诗人偶尔濡毫,遂传作千秋韵事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作者]杨毓泗,济宁人,清光绪甲辰(1904)科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
[说明]据[济宁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邑绅杨毓泗、高为汉等重修太白楼,九月九日耆老(指六十岁以上老人)于此结九老会,极一时诗酒之盛。
”这副对联便是杨毓泗在耆老会上撰写的。
此联镶嵌在浣笔泉殿堂楹柱上。
[注释]谪仙--旧指才学优异的人,谓如谪降人世的神仙。
[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也!’”后因用以专指李白。
过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感叹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发出了人生“过客”的慨叹。
作者与李白有同感。
侧身怀古--选自杜甫[将归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侧身天地更怀古”的诗句。
这句话杜甫是说侧着身子在天地之间,志气不得舒展,发怀古之情。
作者也有同感,并且有自比杜甫之意。
文波--作者这里指李白浣笔泉。
浣笔泉胜迹即是纵贯古今的一线文波,希望受到保护,历久长存。
(五)太白是天宝时宇内群才弁冕,际风流歇绝,焕然见此楼,顿使游人共欣赏;重阳开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诗酒英豪顾盼之姿;斯城乃山东省坤维半壁屏藩,自唐宋以还,蔚然大都会,遂为形胜所必争;我辈并登临,凭吊兴亡,不禁古今世变沧桑之感。
[作者]潘守廉,字洁泉,别号对凫居士,济宁人,清光绪已丑年(1889)科赐进士出身,曾在河南省邓州知州,辛亥革命后引退。
曾主修[济宁县志]和[济宁直隶州续志]。
[说明]这副楹联是在民国八年(1919)九月九日耆老会上,由邑绅潘守廉撰写的。
是一副九十六字的长联,可作为咏史诗和叙事诗来读。
上下联均分为两个层次。
本副楹联作者借史抒怀,因景生情,歌颂了太白楼胜迹和济宁的地理形胜。
在艺术上虽无显著特点,但作为咏史抒怀的长联还是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
[注释]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4--756)的年号。
弁冕--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
冕,古代帝王所戴之礼帽。
弁冕是用来比喻李白在文坛居首位、第一。
坤维半壁屏藩--坤,为地。
维,系物之大绳。
半壁,半边。
屏藩,屏风和藩篱。
这里是说济宁是山东大地西南部的屏障、重镇。
篇二:孔庙导游词孔庙欢迎词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堂,位于曲阜城中心。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
其后,随着历代王朝层层加谥孔子,孔庙不断得以维修扩建,至明、清时期形成现在的规模。
它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前的这座门楼建于明代,是当时曲阜城的正南门,也是参观孔庙的起点。
“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源于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
鲁国大会诸侯的时候,有人说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
此话传到子贡耳朵里,子贡马上反驳说,我可不敢和老师比,如果把一个人的学问比做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仞高,大家一踮脚尖,就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没什么深奥的;而我老师孔子的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你不走进去,是无法知道他学问的高深的。
后人认为数仞仍不能表达孔子思想学说的高深,便把数仞改成了万仞。
“万仞宫墙”四个字原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的笔迹。
后来乾隆皇帝来到曲阜时,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尊重,就换下了胡碑,而刻上了自己题写的字。
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的第一道门坊,叫金声玉振坊。
此坊由明代山东巡抚、钦差大臣胡缵宗所建,“金声玉振”四个字也是由他题写。
这是根据孟子赞扬孔子的话而来的。
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
”这里用金声玉振作为孔庙的第一道门坊的名称,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今先贤之大成,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赞扬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我们现在来到了棂星门,这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棂星即灵星,古代祭天先要祭棂星,孔庙设棂星意为尊孔如同尊天。
此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乾隆十九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
我们现在来到了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改为七间,清乾隆皇帝题写阁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