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1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质朴感人,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这一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
二、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全文的重点段,格外详细:1、先做铺垫:交待“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加清晰。
2、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动作描写很到位。
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
3、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格外感人。
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们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太习惯了,甚至麻木了?三、父亲离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时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意味深长。
四、读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来信,泪光中又见“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现了几次“眼泪”?四次。
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__。
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简单介绍朱自清父亲之前的职位,也算是要职,现在一下子失去了收入________,祖母的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自清正要到清华念书,还有一个兄弟考上了上海交大,为了节约用度,改上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
父亲不再年轻,这个时候压力很大。
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才渐渐有了共鸣,哎,真是“祸不单行”,“惨淡”。
朱自清的眼泪绝不是懦弱,哭过痛过,之后是行动,干得漂亮!清华大学提前两年毕业,极大地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后来在清华任教。
二、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经济状况不好,这时还去买“朱红的橘子”,不仅仅是感动。
父亲很“不容易”地给我买橘子,他的“蹒跚”,父亲老了,作为正年轻的儿女怎能不感到心酸?三、父亲离去了,我坐在车上,“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动于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惨淡,一时百感交集,有依恋、温暖、惆怅,悲凉、沉重、悲悯、辛酸。
教人怎能不落泪?四、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时泪如泉涌,当即写下这篇《背影》。
每个人都会掉泪,只为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管是谁都无法让时间停留,留住我们挚爱的亲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千万别说“以后”。
《背影》教学反思2本节课我通过阅读中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一节父爱的课堂。
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读的非常富有感情,对于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深深的体会,但是在语句品析方面,因为我所设计的题型不够灵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一定改正。
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我在本节课中展示的不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没有设想的好。
尤其是在谈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时,对学生的启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背影》教学反思3《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__,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
”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
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
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
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
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
因此__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
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
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
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
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萎,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
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
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反思4一、《背影》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背影》这篇__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
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__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
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1、__我上了两次。
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
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
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
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
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__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
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__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
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
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
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
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
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