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语,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蜗牛的兴趣,明确研究主题,从而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环节二: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蜗牛生活在哪里?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班内交流、汇报捉蜗牛的地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3.教师出示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提出问题:蜗牛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4.学生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
5.班内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二)观察蜗牛的反应,你有什么发现?
1.蜗牛喜欢吃什么?
(1)师生谈话: 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它喜欢吃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围绕用什么材料、观察到什么现象等问题来设计活动方案。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科学思维:
1.探究蜗牛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2.探究蜗牛如何利用嗅觉、味觉等器官感知食物,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探究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环节三 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教师提示蜗牛的饲养方法。
1.师生谈话:今天我们对蜗牛的观察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能把蜗牛带回家,想方设法养好蜗牛,并用课余时间观察蜗牛吃什么,怎么排泄,怎么运动等等,并用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2.把蜗牛带回家饲养,继续观察并记录。
学生自由交流
生:我还想仔细看一看蜗牛是如何爬行的
生:我想饲养蜗牛,看看能养多久?
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探究意犹未尽,将探究延伸到课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这样观察得更仔细,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持续观察并能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持续记录的习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态度。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6)教师小结:蜗牛会通过嗅觉、味觉找到喜欢吃的食物。
2.蜗牛对刺激的反应。
(1)教师谈话:蜗牛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周围环境进行思考:如何改变周围环境?
(2)学生分组根据刚才的研究讨论、交流如何研究蜗牛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围绕“如何对蜗牛产生刺激”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活动方案,围绕选择什么材料、怎么判断蜗牛的反应确定活动方案:分别用滴管吸取白酒、豆浆、白醋等滴在蜗牛中间,观察它们的反应,主要观察蜗牛产生的第一反应。
(3)班内汇报、交流,通过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向来推断蜗牛对光线的反应。
(4)教师小结:蜗牛喜欢阴暗的环境。
学生活动
生答:
背阴的墙角、花盆侧面
阴凉处的树干、树叶背面
菜叶上
生:这些地方都比较阴暗、潮湿
在雨后很容易找到蜗牛
蜗牛常常在潮湿的泥土中
生:我觉得它喜欢吃菜叶,也可能喜欢吃树叶……
领取材料,分组活动
汇报观察结果:我们周围生活的蜗牛还是以菜叶为主要食物的。
生:我们碰到刺激性的气味会捂住鼻子,我觉得蜗牛也应该会做出反应吧
生:我认为蜗牛会掉头离开
生:可以用白酒、白醋等材料
领取材料,分组合作完成探究
汇报研究成果
领取实验纸盒,分组观察蜗牛的反应
设计意图
在开展“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和“研究蜗牛对刺激的反应”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设计多组材料进行对比,通过多次实验确认得出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食物和周围环境。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让学生寻找蜗牛的活动,观察蜗牛的生长环境。通过图示的形式呈现了白醋、蜂蜜、树枝等研究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两个大活动,活动一是“蜗牛生活在哪里?”通过对比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大都是阴暗潮湿的;活动二是“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通过实验分别从蜗牛遇到食物、不同的气味、味道、光线等做出的反应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知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饲养蜗牛, 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蜗牛,并通过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
生活环境:阴暗 潮湿
嗅觉
味觉 感知环境
视觉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图像、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在多个不同地方找蜗牛,课上来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蜗牛,这样获取的知识更深刻。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学生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从而建立蜗牛的身体特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科学的观察和描述蜗牛的身体特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班内汇报、交流活动方案,分析各组方案,确定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先将蜗牛放在盘中,在盘的四周摆放菜叶、西红柿、瘦肉等(不超过三种),观察蜗牛的反应。
(4)学生领取材料,并进行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做好观察记录。
(5)班内汇报交流:通过观察,你认为蜗牛喜欢吃什么?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时,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激趣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1.师生谈话: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态度责任: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合作完成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
(5)教师小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3.蜗牛对光线的反应。
(1)教师出示纸盒,提出问题:纸盒中盖着的部分模拟阴暗环境,另一半模拟明亮的环境。把蜗牛放在明暗交界处,它会爬向哪里呢?
(2)学生领取实验纸盒,根据实验要求,把蜗牛放在明暗分界线进行实验,保持安静,观察蜗牛会向着哪个方向爬。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4.观察蜗牛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观察蜗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以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线索,通过探究蜗牛的外形特征,进而将动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学习项目
表现优良
已能做到
继续努力
1.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蜗牛可以利用嗅觉、味觉、视觉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4.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