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有关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有关民族音乐欣赏论文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在本民族文化架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受到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欣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范文一:如何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摘要]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扩展欣赏范围,全面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最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培养兴趣扩展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是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课题融于自己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培养人的目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节民族音乐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学生欣赏阿炳(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在国内乐坛上盛演不衰,而且成为展示在国际乐坛上的一朵瑰丽的中国民族音乐之花。

它不仅成为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闵惠芳、王国潼、姜建华、泉昌耀、宋飞等的保留曲目,而且被定为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目,还被改编为民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小提琴独奏曲、统乐队合奏曲、管统乐曲。

许多外国交响乐团都竞相演奏这部作品。

国外有人主张采用《二泉映月》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音乐,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罢此曲感动得潸然泪下,认为《二泉映月》只应该跪着听。

这样导入新课,就为正式欣赏《二泉映月》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涂沫了厚重的色彩,加之我对阿炳悲惨人生的介绍,更使学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份量与价值,从而以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进入到艺术的情境中。

再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乐曲的兴趣,诱发学习热情,我着重从乐曲的来历和声誉两方面设计导语,使学生觉得非常新鲜。

《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萧鼓》,到了1895年由琵琶独奏家李芳园把它整理成《浔阳月夜》,直到1925年才由上海大同乐会的音乐家们再次改编为民族管统乐曲,成为目前广为流传的《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经过了几代音乐家们的千锤百炼,最终成为一首艺术精品。

这首乐曲国际声誉也很高,在国外演出时,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

讲到这里,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要求老师马上播放这首乐曲。

二、扩展欣赏范围,全面领略民族音乐魅力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的机会少了,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比较难以与之进行沟通。

例如有一次我在播放陕北民歌和苏州弹词,学生们抱着头说:“老师快不要放了,难听死了,真让人受不了。

”随后笑着对我说:“我拿两盘好的,你看。

”我一看就傻了眼,是《周杰伦》、《林俊杰》所以我们也不能因受学生兴趣爱好的局限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这些艺术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不行)。

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说唱、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例如,在上初二年级说唱音乐课时,我首先演唱了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中的开场曲,由于这首歌短小生动,又兼有说唱音乐中的某些风格特征,加上我风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我便抓住时机,结合这首短小的歌曲给大家介绍说唱音乐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对说唱音乐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又播放了《重整河山待后生》,评析了这段唱腔中几处有特点的拖腔,如仇恨的“恨”字,和平的“和”字,以及演唱者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使学生对说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让学生欣赏戏曲音乐《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时,我首先让学生给老师讲一讲花木兰的故事,或背背花木兰从军的诗,随后我清唱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我把话题一转,你们知不知道花木兰还有一段招亲的故事?我有神有色地开讲:花木兰从军曾救贺元帅,贺元帅想招她为女婿。

学生听得入迷时,我说:“女扮男装花木兰是怎样对他的‘岳父’大人解释的呢?请听《花木兰羞答答的施礼拜上》”。

听完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曲子前面的清唱,插入散板性的飞板表现了什么?(强调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决心)。

后面运用虚字行腔又表现了什么?(花木兰乐观豪爽而风趣的性格)。

就这样我启发学生在欣赏和哼唱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浓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懂得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的不同点。

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有了广泛的接触和认识,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脑袋,一边跟唱,一边品嚼着其中的韵味,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少,接触少,才会出现“不知刘天华只知刘德华”那样的情景,因此,仅仅靠课堂上的欣赏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还要加强课后的引导,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我让学生回家多听一些民族音乐的曲子,到学校后交流自己的欣赏体会;组织民族乐器兴趣小组;民族音乐欣赏组织专题讲座。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热爱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切不可根据个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范文二:民族音乐的特点赏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民族音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它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看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 music”。

原意是“少数民族音乐”。

然而,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观点也在逐渐演变。

从当代民族音乐学者的立场上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对此不能强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而不能以所谓“欧洲音乐最为优秀”的错误观点来否定和轻视东方音乐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因此,当今对“民族音乐”大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

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二、民族音乐的形成?音乐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就一定存在着自身的因起渊源。

古往今来,诸多音乐家对音乐的起源作出不同的研究与论说,从而归纳出六种不同的见解。

即“模仿起源说”、“源于巫术说”、“信号扬抑说”、“游戏起源说”、“表现说”及“异性求爱说”。

这几种见解似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宗教和情感。

但我个人认为,达尔文所倡导的“异性求爱说”是最具说服力的。

在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曲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当然,关于音乐的起源,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音乐的起源是纷繁复杂的。

正是音乐的这种纷繁复杂性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理论依据。

?我国民族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四域音乐、中原音乐、外国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形成的三大因素。

?1.四域音乐。

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而中国音乐文化有三大发祥地,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主。

而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则以楚音乐文化为主。

如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以江西习惯用的方言“哎呀勒哎”做曲首衬腔,有唤起对方反映和序引的作用。

四句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是楚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2.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

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大都是汉族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历程中,经过自己的创作、修改、流传、继承等方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族音乐文化。

如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赠别诗,原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后代文人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今天的“三叠”,使主题更为完整,这首歌的曲调基本上由互成反复的“三大叠”,加上一个尾声组成。

每一叠都由两小段构成,而其曲调,根据内容的不同,都作了恰当的变化,特别是后一叠,插入长达十四小书的扩充句,使悲伤气氛更突出,达到了“千巡有尽,寸衷难泯”的境界。

这种意境深远的音乐正是当时汉族音乐的突出特点。

3.外国音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也由来已久。

自西周时,中外交流已开始频繁起来。

据载,周穆王曾带着规模巨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可见,引用现代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境况,可用“时尚”二字了。

而佛教在汉代时已经传入中原,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宗教。

同时,印度音乐和天竺乐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与当地音乐相互融合,成为另外一种新型的音乐素材。

使者们将外国音乐传入我国的同时,也将本国音乐带回了他们的国家,从而“中西合璧”一词也就更多了一种解释了。

古代即有如此境况,现代音乐更是无国界的。

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就是引用了中国北京的民间故事作为主题内容,并引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其中一个插曲,而这部歌剧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功作品之一。

这也可以看作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有效途经。

我个人认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不仅仅是以上三个方面,还应该加上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历史环境及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这是由我国几千年的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正是这些繁杂的因素,才使得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