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结构健康度优化指导书

网络结构健康度优化指导书

网络结构优化标准化指导书1 覆盖类覆盖类指标:MR覆盖率、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

1.1 不健康指标名称:MR覆盖率(不健康)1.1.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MR覆盖率低于85%(基准值)的小区为不健康小区。

1.1.2 MR弱覆盖原因⏹站点和站间距问题:站点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覆盖目标区域。

站点位置不合理,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站间距大于800米的初步判定为广覆盖不足。

⏹参数问题:功率参数、切换参数、重选参数及邻区配置不合理都有可能导致弱覆盖问题。

⏹天馈问题:天线方位角及下倾角设置不合理,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深度覆盖问题:因建筑物阻挡,信号衰减严重导致的建筑物内弱覆盖。

1.1.3 MR弱覆盖优化方法⏹故障排查:排查是否由于问题小区或周边站点故障退服导致产生弱覆盖区域。

排查问题小区和周边站点是否存在驻波比告警、天馈告警、RRU告警等。

⏹新增站点:问题小区与周边邻小区距离较远,通过调整参数/天线方位角/下倾角都无法解决,则需要考虑加站。

利用话务量分布,查看弱覆盖区域是否属于高话务区域,并根据高/中/低话务区域,确定解决弱覆盖区域的优先级。

⏹参数排查:主要核查问题小区的功率、切换重选参数、邻区配置是否合理。

⏹天馈调整:如果弱覆盖区域与主小区的天线方向和下倾角偏差较大,则综合周边环境,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进行解决。

⏹深度覆盖:对于室内深度弱覆盖,结合弱覆盖区域场景及现场测试结果,如果弱覆盖明显在某个建筑物内,则建议该建筑物加室分解决。

1.2 不健康指标名称: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不健康)1.2.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互操作次数/业务建立次数,互操作频次高于5%(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1.2.2 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指标差原因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比例高,主要是由于弱覆盖导致,因此指标差的原因和优化方法基本与弱覆盖一致。

⏹站点和站间距问题:站点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覆盖目标区域。

站点位置不合理,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站间距大于800米的初步判定为广覆盖不足。

⏹参数问题:功率参数、切换参数、重选参数及邻区配置不合理都有可能导致弱覆盖问题。

⏹天馈问题:天线方位角及下倾角设置不合理,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深度覆盖问题:因建筑物阻挡,信号衰减严重导致的建筑物内弱覆盖。

1.2.3 每业务系统间互操作频次指标优化方法⏹故障排查:排查是否由于问题小区或周边站点故障退服导致产生弱覆盖区域。

排查问题小区和周边站点是否存在驻波比告警、天馈告警、RRU告警等。

⏹新增站点:问题小区与周边邻小区距离较远,通过调整参数/天线方位角/下倾角都无法解决,则需要考虑加站。

利用话务量分布,查看弱覆盖区域是否属于高话务区域,并根据高/中/低话务区域,确定解决弱覆盖区域的优先级。

⏹参数排查:主要核查问题小区的功率、切换重选参数、邻区配置是否合理。

⏹天馈调整:如果弱覆盖区域与主小区的天线方向和下倾角偏差较大,则综合周边环境,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进行解决。

⏹深度覆盖:对于室内深度弱覆盖,结合弱覆盖区域场景及现场测试结果,如果弱覆盖明显在某个建筑物内,则建议该建筑物加室分解决。

2 干扰类干扰类指标:CQI小于3占比、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上行高干扰。

2.1 不健康指标名称:CQI小于3占比(不健康)2.1.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下行CQI小于3占比高于4%(基准值)的小区为不健康小区。

2.1.2 CQI小于3占比指标差原因⏹高重叠高干扰:此类问题是由于问题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高,周边大于3个同频邻区的信号强度与问题小区相当,同频干扰导致CQI小于3占比增高。

⏹低重叠高干扰:此类问题主要原因有小区覆盖边缘弱覆盖;小区背向、旁瓣信号过强;网内邻区同模干扰;高业务量;硬件隐性故障等。

2.1.3 CQI小于3占比指标差优化方法⏹对于高重叠高干扰小区:(1)完成四超问题整治: 超高、超低、超远、超近站点整治;(3)针对背向旁瓣过强,天线使用不合理,建筑物反射,进行天馈整改;(4)针对弱覆盖导致的高重叠高干扰,通过故障告警站点处理,功率提升,下行覆盖增强,新增站点规划解决;(5)对于天线方位角、下倾角不合理的进行RF优化调整;(6)开展双层网重选、切换参数专项核查优化,异频重选切换门限核查,小区偏移量CIO切换核查。

⏹对于低重叠高干扰小区:(1)完成四超问题整治: 超高、超低、超远、超近站点整治;核查是否边缘覆盖小区,增强基础覆盖;(2)针对背向旁瓣过强,天线使用不合理,建筑物反射,进行天馈整改,核查是否存在强网内干扰邻区,如同模邻区;(3)是否为业务热点区域,做好业务均衡,开展双层网重选、切换基础参数专项核查优化,异频重选切换门限核查,小区偏移量CIO切换核查;(4)对于天线方位角、下倾角不合理的进行RF优化调整;(5)排查是否存在设备基带单板、RRU、天馈线等隐性故障;2.2 不健康指标名称: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不健康)2.2.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小区同频重叠覆盖度大于5%(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小区重叠覆盖度为MR样本点中测量到的邻区的电平和主小区电平(主小区RSRP>-110dBm)差大于-6dB且满足以上条件的邻区数目大于等于3的样本点在所有非弱覆盖采样点(主小区RSRP>-110dBm)中的比例。

2.2.2 同频重叠覆盖度指标差原因⏹弱电平高重叠覆盖:由于覆盖弱,最强信号-90dBm以下,缺少强信号主覆盖小区,无法形成强信号压制,最强信号6dB内同频小区数大于3,形成高重叠覆盖小区。

⏹强电平高重叠覆盖:在问题小区电平较强的区域,多个邻区电平强度与主覆盖小区相当,最强信号6dB内的同频信号数大于3,形成高重叠覆盖小区。

2.2.3 同频重叠覆盖度优化方法⏹对弱电平导致的高重叠覆盖(1)查看故障告警,排查硬件故障导致的弱覆盖;(2)调整功率参数,提升功率增强覆盖;(3)对天线方位角、下倾角优化调整,增强弱覆盖区域覆盖;(4)新增站点规划,弱覆盖区域新增站点,形成强信号覆盖,降低重叠覆盖度。

⏹对强电平小区过多导致高重叠覆盖(1)进行超高、超近站点的整治;(2)针对背向旁瓣过强,天线使用不合理,建筑物反射,进行天馈整改;(3)对问题小区和邻区中天线方位角、下倾角不合理的进行优化调整;(4)调整功率参数,降低功率收缩覆盖范围。

2.3 不健康指标名称: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不健康)2.3.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高于8(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过覆盖影响小区数:与本小区相关系数>1%的周边小区数目。

相关系数:邻区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与本小区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强度差大于-6dB的采样点/本小区的总样本点数。

2.3.2 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数指标差的原因指标差的原因基本为:问题小区覆盖过远;周边基站较密集,站距较近;邻区中高站覆盖过远。

2.3.3 同频过覆盖影响小区优化方法(1)进行超高、超近站点的整治;(2)对问题小区调整下倾角避免覆盖过远,调整方位角利用建筑物阻挡避免覆盖过远;(3)降低小区功率控制覆盖;(4)对邻区方位角、下倾角进行优化调整。

2.4 不健康指标名称:上行高干扰(不健康)2.4.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上行干扰功率大于-105dBm(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2.4.2 上行高干扰指标差原因⏹由2/3G小区对LTE小区的阻塞、互调和杂散干扰。

⏹由无线电设备,如信号屏蔽器带来的网外干扰。

⏹由小区过覆盖导致的网内干扰。

2.4.3 上行高干扰优化方法⏹增加两个系统间的隔离度,将水平隔离改造成垂直隔离;在受干扰的LTE小区加装滤波器。

⏹对持续存在的外部干扰,排查干扰源,协调关闭。

⏹对小区过覆盖导致的网内干扰,采取调整天线下倾角、降低功率、降低天线挂高等措施进行优化。

3 容量类3.1 不健康指标名称:无线利用率(不健康)3.1.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小区无线利用率高于35%(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3.1.2 无线利用率指标差原因热点区域持续高业务需求;节假日突发高业务需求;邻区配置及切换、重选参数设置不合理;站点故障、退服等。

3.1.3 无线利用率优化方法⏹覆盖控制:对负荷均衡中确认为宏站越区覆盖原因引起高负荷的,开展覆盖控制专项整改。

⏹参数排查:主要核查问题小区的功率、切换重选参数、邻区配置是否合理。

⏹负荷均衡:优先将业务由宏站向室分迁移,进行业务下沉。

进一步开展宏站或室分的层内均衡。

在宏站层内均衡时,对于越区覆盖的宏站进行覆盖控制。

⏹新增扇区:对于原宏站扇区夹角过大(大于150度),如果能确认扇区夹角之间存在较多用户,需提出在夹角中间新增第四扇区,用于分担负荷。

需充分考虑利用建筑物阻挡来规避模三干扰的问题。

⏹小区分裂:对高负荷室分小区进行覆盖范围重新划分,分裂成多个小区进行负荷分担。

⏹室分整改:高负荷区域中,由于室分系统故障引起室分弱覆盖问题,导致室分吸收业务能力差,需要进行室分整改。

⏹室分建设:高负荷区域中,当业务全部为宏站吸收时,如果能精确定位高负荷的用户来源,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新增室分规划建设。

对于部分开通的室分项目,仍需纳入室分建设分类。

⏹扩容载波:对于涉及工程等实施周期较长的方案,采用扩容载波的方案缓解负荷问题。

需要考虑载波间业务均衡的实际效果;对于用户分散、无法通过室分建设进行业务下沉的区域,使用扩容载波作为永久方案来增加容量。

⏹宏站建设:对于站间距大于正常值(市区400米,农村1公里)的高负荷区域,可以提出新增宏站规划建设需求。

对于已规划未开通的项目,仍需要纳入宏站建设分类。

3.2 不健康指标名称:有效RRC连接平均数(不健康)3.2.1 指标门限判断方法小区有效RRC连接平均数大于177(基准值)的为不健康小区。

3.2.2 有效RRC连接平均数指标差的原因热点区域持续高业务需求;节假日突发高业务需求;邻区配置及切换、重选参数设置不合理;站点故障、退服等。

3.2.3 有效RRC连接平均数的优化方法⏹覆盖控制:对负荷均衡中确认为宏站越区覆盖原因引起高负荷的,开展覆盖控制专项整改。

⏹参数排查:主要核查问题小区的功率、切换重选参数、邻区配置是否合理。

⏹负荷均衡:优先将业务由宏站向室分迁移,进行业务下沉。

进一步开展宏站或室分的层内均衡。

在宏站层内均衡时,对于越区覆盖的宏站进行覆盖控制。

⏹新增扇区:对于原宏站扇区夹角过大(大于150度),如果能确认扇区夹角之间存在较多用户,需提出在夹角中间新增第四扇区,用于分担负荷。

需充分考虑利用建筑物阻挡来规避模三干扰的问题。

⏹小区分裂:对高负荷室分小区进行覆盖范围重新划分,分裂成多个小区进行负荷分担。

⏹室分整改:高负荷区域中,由于室分系统故障引起室分弱覆盖问题,导致室分吸收业务能力差,需要进行室分整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