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一】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二】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赏析三】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赏析四】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

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

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

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

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

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

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赏析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所作。

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

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

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

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

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

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

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

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

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

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

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

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是不妨。

吟啸,是指吟诗长啸。

徐行,是慢慢地走。

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是何等地与众不同!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苏轼的这一表现,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要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和面对着清澈的溪流而写作诗章的举动和苏轼上述表现何等相似!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和气质的接近,所以苏轼是那样地钦佩和赞赏陶渊明。

接下来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

芒鞋是草鞋,可见作者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

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骑着马要强得多,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