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关于武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我市校园武术普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决定在武汉市推广武术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宜明确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促进我市校园武术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学校武术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形成特点鲜明的学校体育武术特色,带动我市校园武术活动的深入普及和广泛开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主承办单位主办单位: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教育局承办单位:武汉市武术协会四、活动内容(一)幼儿武术培养。
从幼儿阶段培养兴趣及发现武术人才,让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即可接触武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二)青少年武术培养。
武术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将武术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或者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并发现武术人才。
(三)武术人才储备。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在教学中发现优秀武术苗子,下大力纠改武术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为武汉各区持续提供蓬勃的武术生力军(四)阶段成果验收。
通过“武林大会”、“六一”杯等活动分阶段归纳总结活动成效。
通过各类评比竞赛,确实推出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排上号”的武术训练的典型苗子,为创造武汉市的“武术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五、活动要求(一)请各区体育、教育部门积极组织相关学校教师参加推广活动,并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总结。
(二)请各有关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组织人员选择相应的学习时间积极参与。
(三)请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确实把此次活动当作一件全局性、长远性的大事来抓,确实保证活动的落实不变形走样。
六、活动经费(一)参加活动的学生自备武术服装,费用由学生承担。
(二)市教育局将对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予以经费补贴七、其他未尽事宜,由承办单位武汉市武术协会另行通知。
附件:武汉市武术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附件:武汉市武术进校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武汉市武术协会希望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宜明确如下:一、组织领导及职责(一)组织领导1.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成立武术进校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2.各有关区、有关学校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学校)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职责分工1.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负责制定和部署进校园的实施方案,指导协调各区的实施工作。
2.市教育局负责落实武术进校园活动经费;负责课外活动的课时安排,组织指导武术培训大纲教材编写和审查,为培训大纲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保障,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市、区体育部门负责协助武术教练员的选派、培训,为武术教练员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4.各有关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课外活动时间内的课程安排,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负责组队参加市级武术竞赛活动。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积极健康的理念,把开展校园武术活动当成“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举措和窗口,因地制宜的开展学校武术活动,无基础的抓好普及,有基础的抓好提升,有特色的抓好培养。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逐步加强对青少年校园武术活动的指导和推动,构建校园武术竞赛交流平台,推动青少年武术运动全面、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以培养武术兴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掌握好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分学段组织科学训练。
对大部分学生着眼于培养武德精神、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丰富体育锻炼活动;对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着眼于挖掘培养,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青少年武术后备人才。
三、目标任务(一)着眼长远,下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35年校园武术活动的实施,使全市中小学校有良好的武术氛围,全市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武德精神、武术技能、武术知识普遍提高。
(二)着眼全局,下大力提高校园武术普及率。
开展校园武术活动的学校达到100%,学生普及率达到40%以上,所有学校组建武术代表队。
(三)着眼形势,下大力提高校园武术竞技水平。
各学校要积极参加武汉市武术比赛,争取机会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武术比赛,通过3-5年使我市校园武术竞技水平走在武汉市前列。
四、内容及形式(一)建立健全校园武术工作体系。
武术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综合教育功能。
广泛开展校园武术活动,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增强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市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保持思想统一,制定“校园武术实施计划和方案”,实行教育办主任、校长责任制,各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校园武术工作小组,责任到人,切实推行校园武术的开展与落实。
同时,推行会员制管理模式,吸收武术普及先进单位加入市武术协会,定期接受指导培训。
(二)加强武术示范学校和武术训练基地建设。
一是创建武术示范学校。
每年度根据校园武术活动实施、培训及比赛情况,评选出一定数量的校园武术示范学校,以示范学校为中心,开展校园武术普及推广。
二是创建武术训练基地。
在武汉市青少年宫建立武术训练基地,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举办训练营,聘请专业武术教练对有武术特长的学生进行集训,提高我市校园武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三)加强校园武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武术骨干培训力度。
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聘请高水平专业武术教练对全市体育教师和武术骨干进行武术文化和武术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和交流,大力提高校园武术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校园武术工作人员参加各级武术培训班,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二是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各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校园武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适当倾斜,酌情提高绩效工资工作量比例,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热爱武术教学的热情,为校园武术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合理利用优质资源。
发挥武术协会、地方拳研究会、太极拳研究会等民间团体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建立合作式校园武术模式,打破社会、校园壁垒,将社会武术资源和校园武术无缝对接,建立开放式的校园武术模式。
各武术协会、俱乐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指导和系统训练,既培养了孩子的业余爱好,又为我市储备了武术体育后备人才。
(四)推行段位制,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是衡量学生习武水平的一个标准,将武术段位定为段前级、一段、二段、三段等;有武术特长的学生可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考取武术段位。
(五)开发校园武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武术资源。
普及推广传统武术,是校园武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求全市中小学“普及学习”武术健身操、五步拳等基本套路,并设立中小学武术联赛的集体项目。
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将五步拳列入幼儿教育的内容。
各教育办、各学校要根据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尚武崇德、德武双修”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校园武术的普及与提高。
(六)加大校园武术活动投入力度。
设立校园武术专项资金。
教体局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全市校园武术活动。
在武术示范学校建设、各级武术比赛、科研培训、外事交流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各学校也要加大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校园武术活动多种形式支持。
(七)促进教育和校园武术相结合。
一是要把传统武术课程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内,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中学体育课内设置不同年龄段的武术课程,确保占到一定的课程比例,同时形成完整详尽的考核标准。
各学校要把校园武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工作内容,纳入教育工作总体安排当中,做到武术活动进计划、进课堂、进活动。
在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及课余时间均要合理安排武术活动,将武术项目纳入体育活动考查内容,开展业务训练和普及工作;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级、区级、市级武术节。
通过小型多样的武术竞赛、丰富多彩的武术交流,形成武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三是加强校园武术建设。
通过举办“武术名人讲座”、“我的武术梦主题征文、黑板报、绘画摄影大赛、写日记、比赛观摩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武术氛围。
五、时间及范围(一)武术进校园试点工作从2018年开始,用3-5年时间在全市部分幼儿园、小学学生中进行。
(二)试点学校名单: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开发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东湖高新区:六、组织实施(一)各试点区(学校)根据武术教学的需要,在校内选择适合进行武术课教学的场地。
(二)各试点区(学校)做好武术教练的选派和培训工作,要提高认识,明确要求,责任到人。
(三)各试点学校要根据武术课教学的需要,添置必要的器材及辅助教具。
七、经费(一)参加武术培训的学生武术服装自备,费用由学生承担。
(二)市教育局将对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予以经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