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审员培训案例分析练习题

内审员培训案例分析练习题

以下給出制造业現場審核情況,請各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況進行判斷、分析,問題描述部門違背了那一個標准條款,並試說明一下原因。

【案例1】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

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质检科长:“没有。

”【案例2】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审核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在了怎么办?”经理:“不知道,好多年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没考虑以后的事”。

【案例3】某试剂厂生产某种液体试剂,在起草产品标准时,技术监督局某人要求对于成品检验应按国家标准《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进行抽样检验,并说如果不按该标准抽样检验则不给标准备案。

该厂无奈,于是就在标准中规定成品检验按GB/T2828执行,但在实际中又不照办。

实际上由于是流程性产品,检验只是由搅拌罐中不同位置用吸液瓶取三个样品送质控室检验,根本无法按照GB/T2828抽样。

【案例4】某厂质量目标规定:成品合格率为98%以上。

审核员问张技术员:“成品合格率指的是什么含义?”他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出库以后的合格率,因为我们的成品检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检验,只是按检验规程进行抽样检验,因此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李技术员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入库前的合格率。

”检验员小王却说:“这是指的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案例5】审核员在审核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时,看到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填写的笔体非常相似,于是询问项目经理:“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是由谁填写的?”项目经理说:“是资料员填写的。

”审核员问:“资料员有技术员和检验员的上岗证吗?”项目经理说:“由于工地人手少,只好由资料员代劳了,好在质检站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

”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规定:“技术交底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员或技术队长负责,检验工作应由具有资质的检验员负责。

”【案例6】某厂进货检验抽样规定:“进货物资10个单位以下进行100%检验,l0个单位以上抽检10%,但最少检验数量不得少于10个。

”审核员问:“在抽检的数量中,最多允许有几个不合格,可以判断该批物资为合格批?”检验员回答:“没有规定。

”审核员又问:“这样如何判断进货的批量物资是否合格呢?”检验员说:“不知道。

不过我们进货一般都是合格的,没出现过您说的情况。

”【案例7】在三车间审核员看到有两台设备丢弃在车间角落,设备上落满尘土,旁边堆放着许多杂物。

审核员问:“这是做什么用的?”车间主任说:“这设备是我们过去的试验产品,放在这里快两年了。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你们可以去问技术科。

”在技术科,审核员继续查问关于三车间那两台设备的事情。

技术科长说:“去年上级下达任务让我们试制Q3型设备。

当时由于时间较紧张,设备试制出来后一直工作不正常。

我们开了好几次分析会,会议一直没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可能是设计问题,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所用的的原材料不合适。

后来由于我出国考察去了,上面没有催,我们一忙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我们打算最近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8】某厂程序文件规定:“工厂在一年的时间间隔内最少应组织一次管理评审。

”审核员在质量管理部审核管理评审实施情况时,管理部经理说在最近的一年内只组织了一次管理评审,是在6月15日召开的,并出示了一份《管理评审报告》,报告内容仅涉及了该厂近期要上马一条新的生产线的讨论情况。

管理部经理说:“由于最近要上一条新的生产线,因此这次评审主要讨论了新生产线的有关情况。

”审核员要求查看管理评审会议的讨论录,经理说:“记在笔记本上。

”审核员查看笔记本,看到在6月15日召开的是总经理办公会。

管理部经理说:“我们就把这次办公会当作了管理评审。

”【案例9】某印刷厂承接客户彩色印刷业务。

客户定货依据工厂提供的色卡确定所需要的颜色。

审核员在车间看到放在桌子上的色卡,便问车间主任:“对于色卡的使用有什么管理规定?”主任回答:“用脏了到销售科领新的。

”审核员再问:“对于色卡的照明观察条件及对检验员视力有无要求?”车间主任表示没有要求。

在销售科审核员询问对于车间使用的色卡有何管理规定,销售科长说这不属于自己管,应该问技术科。

技术科说他们对于色卡也没有管理。

【案例10】工厂产品企业标准规定,每批产品出厂检测项目为十项,但是有两项参数工厂没有检测条件,因此隔一段时间就送到另一个大厂的检测站检测。

检验科长说那个工厂是通过了计量认证的单位,出具的数据很可靠。

审核员查看了八月份的出厂检测记录,发现该月共生产了三十批产品,但只有三次提供了全部检测项目的报告。

【案例11】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部正在建设一栋20层办公楼。

审核员问项目经理:“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如何进行控制?”项目经理说:“除了上个月内审时发现的三项不合格均已采取了纠正措施外,平时没有发现什么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因此就没必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了。

”该公司的审核取证时间是由本次审核前一年算起,而工程已开工十个月了。

【案例12】某塑料门窗厂,角焊接机通过控制焊接温度、压力和时间来控制产品的焊接强度。

审核员问车间主任:“对于焊接机上的温度、压力显示仪表是否进行校准?”车间主任回答:“我们没校准过,但是机器是由电脑控制的,因此不会有什么问题。

”【案例13】某化学试剂厂进货检验规定:“对于老供应商供应的产品就不需要再送化验室进行小试,而如果更换供应商则应送小试,合格才能使用。

”审核员问。

“那么对于老供应商进货的产品,还有其他检验方面的规定吗?”检验科长回答:“没有,我们只是进行外观验证。

”审核员问:“这些老供应商的产品是重要物资吗?”检验科长:“是重要物资,但是因为老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比较稳定,所以我们就不想太麻烦了。

”【案例14】某试剂厂产品包装盒上注明,产品保存温度为2~SC,产品有效期为1年。

审核员看到许多已经包装好了的产品堆放在走廊里,温度计显示走廊温度为25C。

审核员问保管员:“这些产品放在这里多久了?”保管员说:“不一定,快的时候1天就运走,但有时后可能放置1周时间。

因为我们冷库条件有限,放不下这么多产品,只好堆放在走廊里了。

”审核员问:“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放这么久,对产品会有什么影响?”保管员说:“我们的产品在室温条件下,实际上放置两周也不会坏,我们以前做过试验,没问题的。

”审核员要求查看有关的试验记录,管理员说:“我们做过试验,就是没有记录。

”【案例15】某厂生产混凝土搅拌站,属大型设备,总重量达数十吨。

其中主要的一道工序是框架的焊接,框架承受的重量很大,而且工作时震动很强。

审核员检查了5台电焊机,其中焊接电流指示有3台是用电流表,2台没有电流表,只是用摇臂指针表示。

由于焊接电流大小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审核员询问工人:“电流指示经过校准吗?”工人说:“没有,但是应该没问题,我们都有经验,凭经验就知道电流是否合适。

”工厂的《焊接检验规程》》上规定,对于焊接只是用肉眼进行外观检验。

”【案例16】审核员在工厂销售科看到顾客来信反映上个月采购的产品包装盒内的说明书给错了。

销售科长说:“我们查了一下发现是印刷厂给印错了,为此我们立即把仓库里尚未发出的那批产品说明全部进行了更换。

并且我们对供应科的采购员也进行了批评,还扣发了他当月的奖金。

”审核员问:“那么对于上批产品发出的去向是否进行了跟踪,并把说明书进行了更换?”销售科长说:“没有,因为我们的用户都是老用户,他们对于产品很熟悉,一般不会出问题的。

”【案例17】程序文件规定,必要时应对产品进行追溯,其追溯路径为:产品合格证――随工单――领料单。

审核员看到,在领料单上没有领出原料的批次号或进货日期。

审核员问检验科长:“这样能由成品追溯到原材料的来源吗?”科长说:“这是个问题,不能追溯到来源。

”审核员又问:“如果要求你们在领料单上注明批次号或进厂日期,能做到吗?”科长:“可以做到。

”【案例18】某厂产品声称执行国家标准,标准规定:“产品的检测温度为25C士1ºC,湿度<60%”。

但是审核时发现检验室并没有温湿度控制手段。

审核员问:“温湿度问题如何解决?”检验员说:“上次审核时已给我们开出了不合格报告,由于考虑到资金紧张,而且同行业其他厂对该产品的检测也不考虑温湿度的影响,另外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我们可以参照执行,进行一些改动,因此决定将该条件删除。

”检验员出示了厂经理办公会的决定,取消对温湿度的要求。

在销售科,审核员看到与顾客签定的销售合同上,填写的产品执行标准仍然是该国家标准。

【案例19】某乡办企业承接开关厂开关柜箱体的焊接加工,审核员发现焊点间距分布不均匀,问工人:“工艺指导书对于焊点间距有没有规定?”焊工回答:“工艺没有规定,我们都是很熟练的焊工,凭经验就知道应该掌握的焊接间距。

”审核员在查看《焊接工艺》时看到对于箱体每边有焊接点数的规定,但没有间距要求。

但是在检验科查阅《焊接检验规程》时看到规定:“焊点应该分布均匀,两点之间距离应为10cm土2cm。

”上述两份文件均由总工程师批准。

【案例20】审核组在审核某铸造厂时,在稀土铁硅合金熔炼车间的检验记录中看到,记录的“出炉温度”栏内填写的都是1100ºC。

现场操作没有看到测温仪表,审核员问:“对于温度你们是怎么检测的?”检验员说:“应该用红外测温仪,但是我们觉得温度测的不准,因此我们的记录是凭经验写的。

”审核员要求出示测温仪的校准记录,检验员由办公室取来检定证书,证书表明该仪器是上个月刚刚送到区计量检定所校准完毕,结论是“合格”。

审核员问检验员:“你们使用红外测温仪多长时间了?”检验员不好意思地说:“也就这次为了认证才买的,大家使用不习惯,就没有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