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__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画出__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填表格: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对句子的理解:(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__表达的主旨。

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__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五、总结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

”(出示中心句齐读。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六、课外作业布置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板书设计:手指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力量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搜索朱自清的文学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叹的,愿意吗?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

“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__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二、自读自悟: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播放课件4):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同上),互查互批。

4、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

”“我的问题是——。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课后练习: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1、学生交流。

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说:“我觉得——”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说:“我觉得——”读。

(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

(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四、精读第四自然段: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读。

(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读。

(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五、回读全文,懂得惜时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__,你想到些什么?六、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2、匆匆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只有徘徊匆匆(无奈、追寻)遮挽时?只有匆匆躺在床上时?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1、把握__的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二、读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

请大家先看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告诉老师你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三、默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1、__主要讲了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

A、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B、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C、全班交流。

(既可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极大,也可以从少年顶碗并要作很复杂的表演--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体会。

D、指导有感情朗读。

注意读出表演的精彩优美、少年的沉着自信以及表演难度之大。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照上面方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观众与演员互相理解的杂技表演。

(尤其注意体会老者的宽容和关爱--可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体会,少年的不放弃,对观众的致歉。

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阅读感悟,可让他们自由畅谈老者可能对少年说的话及少年当时的心理活动。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令人终身难忘的杂技表演。

(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令人终身难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