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要点(上篇重点)一、“文化”的涵义二、(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1)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2)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

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三) 狭义文化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作“小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略讲)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记录功能(二) 认知功能(三) 传播功能(四) 教化功能(五) 凝聚功能(六) 调控功能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2)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3)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

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则是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的。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 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 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究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一)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建立疆域变动的概念,区别目前国际法意义上的疆域观念与历史的疆域观念。

(二)概略介绍中国古代政区二级制与三级制度的交替情况,可重点介绍清代的地方政区情况。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二、民族、人口简单提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化状况,可介绍民族打的“多元一体”观念。

(二)提示人口的变迁。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前列。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

历史上的几次人口的迁徙,提示在人口迁徙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这本分内容中学已经学过,这里以自学为主,提示学生思考多元地形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四、气候略讲,提示古代曾经有过温度与湿度的变化。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这部分详讲,一些理论问题要讲透。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一)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内涵。

详细讲解2、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要充分理解,讲透。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要详细讲清楚下面三个问题: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介绍复杂的地形与多元的地理单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唯一原因。

澄清中国文化并不能以开放与封闭一言以蔽之,而是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这种观念一定要建立。

思考题1、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3、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对江南的开发。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重点介绍商业、手工业在西汉前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等官方垄断重要商品的制度,讲透这种制度之下,商业已经完全被束缚在封建肌体之上,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

联系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

可以将第三、四节有关内容放在该处讲。

较为全面地介绍古代的经济情况四、内敛的海洋贸易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地主、自耕农、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一)地主与皇帝在特权、地位上的相互依赖与对地租的争夺(二)自耕农与地主的矛盾主要在于对于土地的控制,打破相对平衡,就会造成流民泛滥,引起动乱。

(三)自耕农与皇帝的矛盾与依赖。

清官好皇帝的经济根源。

(四)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五)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从这种力量的动态平衡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周期性及其延续性。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缩(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介绍学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介绍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概况。

以下内容自学: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一影响本节内容自学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思考题:1、中国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

2、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汉武帝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创立者是周公。

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规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之长子,即嫡长子有王位的继承权。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2.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这是古代国君分封王族成员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其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

2.封国制度不断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

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