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让学生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使学生能够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泼水节。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激趣,引入题目。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2.教师简单介绍周总理与傣族泼水节。
(出示课件1)课件1: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的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
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泼水祝福等活动。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恰逢傣族泼水节,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当年“景洪”地区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
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
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最高的民族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泼水节比较陌生,因此教师课前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一齐朗读课文题目。
(板书:难忘的泼水节)二、自读课文,识字解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3)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4)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会认字。
(出示课件2)课件2:泼族民度敲龙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①借助拼音拼读,读准翘舌音“驶、盛、祝、寿”,平舌音“族、踩”,后鼻音“龙、容、康”。
②指名让学生认读,教师相应正音,并且引导学生用生字口头组词。
(2)认读含有会认字的词语。
(出示课件3)课件3:泼水节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敲鼓龙船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让学生朗读,开火车式朗读。
②齐读。
理解动作,表演识记。
“泼”、“敲”、“驶”、“踩”都是形声字,且都表示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
③借助词语语境,强化对生字的认读。
容——面容、笑容、容易祝——祝贺、庆祝、祝寿福——祝福、造福、福气康——健康、安康、康复度——尺度、温度、风度龙——龙舟、龙灯、画龙点睛(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放回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①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式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出示课件4)课件4:课文讲了()和()一起过()的事。
三、指导书写会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字。
(出示课件5)课件5:忘泼度龙炮穿始令(1)开动脑筋识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总结。
加一加:氵+发=泼火+包=炮换一换:席-巾+又=度空-工+牙=穿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是“令”。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的书写。
“忘”:“上窄下宽”;“亡”的“竖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心”宽扁。
稳稳托住“亡”。
“泼”;“左窄右宽”;“发”的“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末笔点勿丢掉。
“龙”:独体字;“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末笔“点”不要丢掉。
“令”“”上宽下窄“;“人”,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边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其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教师巡视指导,并且强调写字姿势。
2.展示学生优秀的写字作品,教师进行讲评,并且进行适当奖励。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样的收获?(板书:难忘的泼水节)(1)字词检测。
(出示课件6)课件6:泼水节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敲鼓龙船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答:课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2.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2)“火红火红”可以换成“红色”吗?(回答:不可以,“火红火红”更能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喜庆祥和的气氛,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回答:辣椒、灯笼、太阳等。
)(3)指导朗读,练习朗读,一齐朗读。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2)1961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一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他们特别高兴)。
课件7: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
浙江绍兴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4)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描写人们动作的语句深入体会。
(出示课件8)课件8: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回答:不可以;“赶”字体现出傣族人民急切地想看到总理的激动心情,“走来”则表达不出这样的情感。
)②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不好;“一条条、一串串”形容龙船很多,花炮很多,更能表现节日的热闹气氛。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
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在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时,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3.学习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周总理样子以及他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读书的收获。
课件9: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笑容满面”的意思是满脸洋溢着喜笑的容颜。
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出示课件10)课件10: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从而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②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厚情意。
(出示课件11)课件11: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③周总理怎样泼水?他祝福傣族人民什么?(出示课件12)课件12: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愿他们。
④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的?祝福总理什么?⑤练习说一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4.学习第6-8自然段。
(1)一齐朗读第6-8自然段,体会叹号表达的真实情感。
(回答:幸福、难忘、开心。
)(2)练习朗读,范读,分组朗读,比赛朗读,一齐朗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要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例如,读到结尾几个感叹句时,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要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三、回顾全文,一齐朗读课文。
1.为什么说这是令人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把美好的祝愿带给他们,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用激动、欣喜的心情一齐朗读课文。
四、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来读文,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课文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明显地表现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激动。
第3自然段,“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也无一不体现了傣族人民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了解正是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
第4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族人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
这些描写都能体现出周总理的和蔼可亲。
【板书设计】难忘的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