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及知识疏理讲义汇编

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及知识疏理讲义汇编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实现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试:B= 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人性本善: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希腊)、康德(德国)、卢梭(法国)、孔子、孟子(春秋战国)。

本性本恶: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马基雅维里、霍布斯、荀子。

人性无善无恶:告子(春秋战国)。

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谢里夫:社会规范;莫里诺:社会测量法;勒温:群体动力学;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四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即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理论:荣格—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皁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社会化:①性;②性别;③性别角色。

(三)、家庭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四)、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级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五)、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能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什么是社会角色(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二.社会角色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一).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

三、自尊(一)自尊的定义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二成功/抱负(二)影响自尊的因素:1.中的亲于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示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命象。

刻板印象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武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此内容不作为重点考察)(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其所好第三单元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和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形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点理论●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四.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因2.折扣原则3.协变原则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主体高低低情境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含义二.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和即合群,是人际的最低层次。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

(二).亲和的作用:1.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

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二)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二)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三.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四.侵犯动机:●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侵犯行为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二)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五.利他动机:●利他行为: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