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50分)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10分)答:(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需要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较,由此产生了剩余价值率。
其表示方法有两种:①物化劳动表示法:m 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②活劳动表示法: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该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于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用p '表示利润率,C 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则利润率为:p =m C '。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体现为: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②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③二者计算的数值不同。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因此在量上利润率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2)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会对平均利润率产生影响,原因如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
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同量的预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必然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10分)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不变资本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m)。
(2)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Ι)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3)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从而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处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
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获得价值补偿又获得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角度,谈谈如何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5分)答:(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G'=G+Δ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
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者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
因为,贱买贵卖没有增加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售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4)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价值发生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目的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
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而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5)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后,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劳动力商品上的结果。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出卖商品,都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
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这样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
4.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5分)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