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水资源管理办法

海南省水资源管理办法

海南省水资源管理办法【文献号】1-24218【时效性】有效【法规名称】海南省水资源管理办法【法规分类】地方法规【颁布部门】海南省政府【正文】海南省水资源管理办法(1990年9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本省辖区内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必须遵守本办法。

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保护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和个人以合资、合作、独资以及其他形式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从事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

在海南岛内举办的水电、水利开发经营企业,享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办法的优惠待遇。

第五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本省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以地表水为主,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相结合;以蓄为主,蓄引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利用和保护,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当采取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防汛、防旱、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工作及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义务;对破坏水资源、污染水环境,损坏水域以及水工程设施等行为,有制止、举报和进行斗争的权利。

第七条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八条本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下级管理服从上级管理,分部门管理服从统一管理。

省人民政府设水资源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除害、保护等重大事宜。

该机构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省水资源办公室,负责实施其决定的各项工作。

市、县水资源领导机构的设置,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其有关水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依法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水利事业的发展计划、规划。

(二)统一组织水资源的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负责组织编制全省和主要江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制订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参与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部门有关的专业规划的可行性论证及审批工作,组织审议地区性水资源综合规划。

(三)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负责实施取水(含地热水和矿泉水,下同)许可制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

(四)统一管理全省的防洪、防风、抗旱、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城乡供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农村水利水电、水库渔业等工作;调处重大的水事纠纷。

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水资源统一管理。

其具体职责,参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水资源管理的职责确定。

第十条各有关部门按照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环境资源部门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下水资源,对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进行调查、监督和评价,对地下水进行普查勘探管理,进行动态监测、统计、分析,对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建设部门负责城市城区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即建设、生产、分配等项目的管理,城市节约用水,城市防洪、排涝、污水治理;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内河航道开发利用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对水工程保护与管理范围内土地权属的管理;计划部门负责水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的审批;林业部门负责保护森林、涵养水源。

第十一条防风、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三防”指挥部)统一指挥所辖范围内防汛防风防旱工作。

第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水利效益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应当作为市、县人民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市、县水利部门及在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水利公安机构或者水利治安员,切实加强对水资源、水域、水工程设施的治安管理。

第三章开发利用第十三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全省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十四条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面积在五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流域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与地区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江河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备案。

城市和工业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水源保护、防洪治涝、航道、渔业水质保护、水文试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有关部门负责编制,报省水资源领导机构审批。

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综合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五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省“三防”指挥部根据江河综合规划制定全省各主要江河的洪水设计标准;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洪水设计标准,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所辖范围内的河道岸线界限,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修建各类水工程和临、沿、跨、栏、穿河等其他各类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江河等级的管辖权限,向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工程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建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建设部门编制沿河城市规划及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其他行业用水。

积极发展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事业。

农田水利投入实行省、市县、乡镇三级负责办法,确定稳定增长比例,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根据条件,逐步推广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工业用水应当采取重复利用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单位,应当提倡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第十七条鼓励开发水电、水产、水运事业。

在水能丰富河流、河段,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

充分利用水库水面,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

第十八条兴建水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下同)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其他有关规定。

同时必须按照水资源的分级管辖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申请兴建地下水工程的,应当同时提交经地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和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其中申请兴建城市城区地下水工程的还应当提交经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

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地下水许可证应当报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兴建水工程,对原用水户造成的损失,建设单位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在水域和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类工程建设或者生产作业,凡影响行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排水、港务作业、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引起河势恶化,危害堤防和水工程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负责采取清除、改建、加固、治理等补救措施或者给予补偿。

水工程基本建设、城市与工业建设占用农业灌溉设施或者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给予补偿。

其补偿费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收取,纳入水利建设基金。

第二十条国家投资兴建水工程需要移民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妥善安排移民的生活和生产。

国内外其他投资者兴建水工程需要移民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安置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凡投资兴建水工程,均应将安置移民所需经费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并应当在建设阶段按计划完成移民安置工作。

第四章用水管理第二十一条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海口市、三亚市、洋浦、八所等重点经济开发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建设、环境资源等主管部门与有关地区组织编制,报省计划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市、县的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计划部门审批,同时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对直接从江河取水和开采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兴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办理手续后,再经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施工。

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到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证,方可取水。

现有水源工程,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到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补办取水许可证。

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免办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一)跨市、县的河流取水和跨流域引水的;(二)取水工程最终规模日取水量在五万吨以上的;(三)日开采地下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

其他取水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持有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持证人)有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持证人必须在取水地点装置量水设施,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测试合格,保证量水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统计报表。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持证人的取水量进行调整、限制或者停止其取水:(一)国家特殊需要;(二)因自然原因,水资源情况发生较大变化;(三)需要增加居民生活用水;(四)超计划定额用水;(五)地下水超采;(六)不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

第二十六条对直接从江河取水或者开采地下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

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由财政部门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作为水资源勘测、评价、监测、保护、管理等专项基金。

水资源费的使用,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制年度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准拨款。

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根据水资源条件,供需情况和用水的类别、性质,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