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一、海内外对张爱玲的评说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论者
普遍关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少一部分论者关注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细
读张爱玲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大多展现的是被时代之光匆匆掠过、被历史遗忘
也遗忘着历史的有着“古墓的清凉”的旧式家族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存状
态。
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凄婉美丽的、钉在灰暗粗砺石墙上有着“红嘴唇、水眼
睛”的女性浮像,更为我们提供了女人“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的整个坍
塌掉的男性世界。
张爱玲为了写女人而写男人,她的笔触沉稳有力,不浮不乱。
二、对张爱玲男性形象的研究,以往的论者大都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男性形象的刻画,揭露男性内心的懦弱以及男性在社会中地位的颠覆来说的。
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男性
形象的颠覆上。
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几乎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正面形象、肯定形象,
大多数都是令人失望的被否定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男性批判意
识,她对父权的颠覆对强势群体的贬抑到了很强烈的地步,致使她作品中的男性形
象不再强大,不再高尚,不再正面。
张爱玲在否定男性形象同时对女性形象进行反
思与批判,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还有学者提出,张爱玲塑造不完整的男性形象是要反应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动物性机能”,动物因欲求不能,长期压抑而导致动物的强烈报复心理,动物性和社会性都被严重摧毁的病态男性的描写,她从人性立场公正,冷静地塑造出变态灰暗的男性人性,展现人性的斗争和被破坏,被他们挣扎其间的同情并启示人们在悲凉中坚定的活下去。
以往论者在以往对张爱玲小说男性形象的探析中大多将男性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没落家族中从肉体到精神都残缺萎靡的遗老遗少们;其次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第三是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三、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的研究离不开上述的三种类型,这般丑陋男性的刻画不免让人对张爱玲的男性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对于男性的传统认识是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能够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大丈夫形象,他们主导着社会的发展,承担着家国的责任,以将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注入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改造世
界的宏伟大业中。
这些男性以他们特有的雄性元素与阳刚特征在人们心中构造了一个历千年而不倒的伟大形象,也建构了人类传统意识中的男性观。
而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这一传统的男性观进行了颠覆。
她笔下的男性是一系列自私、阴郁、猥琐的反面形象,她对男性的态度是鄙薄与批判。
这些男性具有人性中的所有丑陋,对金钱狂热膜拜,对情欲无耻追求,传统男性身上的光明与正直,在他们丝毫不见。
在没落的病态社会中,张爱玲勇向男权社会发出了勇敢地挑战与质疑,用其犀利的笔锋对男性阉割去势,揭露出他们的畸形丑陋的灵魂,表达出自己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
时代造人,不管是何种形象都与生活时代密不可分。
结合张爱玲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大时代的背景都对他的男性观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与了解最早源于生命中的两个男性:父亲张廷重和弟弟张子静。
这两个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对张爱玲的男性观的形成及其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在小说中,张爱玲采用女性主体叙事方式来表现男性、审视男性、颠覆
男性,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阴郁、猥琐的男性形象。
本文第一部分即根据张爱玲所采用的贬异书写策略和两性参差对照的书写
策略,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加以分析。
第一是寡廉鲜耻、不务正
业的遗老遗少形象虚伪自私、第二是人格分裂的假绅士形象风流倜傥、第三迷失
自我的洋场浪子形象
第二部分从男性阳刚性征、爱情理想与责任担当三方面来揭示张爱玲迥异
于传统的男性观。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已不再具有男性的阳刚性征,人类所特有的
情感与责任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第一是对传统男性阳
刚性征的阉割。
张爱玲的小说中,无论是是不前清的遗老遗少,还是现代的“文
明绅士”;无论是洋场的浮华浪子,还是张爱玲笔下的其他男性,他们无一例外
的都失却了男性的阳刚性征;第二是对传统男性爱情理想的质疑。
张爱玲揭露了
乱世无爱的男女关系,反映了南宁新在男女情爱中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卑鄙;
第三是对传统男性责任担当的反思。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不仅是一些男性阳刚性
征严重缺失的反面形象,他们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与情感也完全消失。
第三部分则对张爱玲这种男性观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指出张爱玲所处的
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生活经历对其男性观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指出张爱
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主要有两点:男
性阳刚性征的严重缺失;情感与责任的缺失。
对男性形象这两点认识构成了张爱
玲完整的男性观。
张爱玲这一迥异于传统并颠覆了传统的男性观的形成离不开张
爱玲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个人生活经历。
第一,个人生活经历。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与了解最早源于生命中的两个男性:父亲张廷重和弟弟张子静。
这两个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
对张爱玲的男性观的形成及其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
张爱玲所处的是战乱时代,旧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的撞击产生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景象,社会腐败,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男
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余平《失去信任的残疾亚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这些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专辑2002-05-30
[2]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倾城之恋[M] .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3]子通、亦清主编.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4 ]孟悦朴. 男权大厦的结构者与解构者[J ] . 文艺争鸣,1993 ,
[5]陈子善著:《私语张爱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张爱玲著:《小团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张爱玲著《张爱玲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8]常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小说论》[J],载《海南师
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宋红霞:《男性典型的缺失——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载《现
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08年第1期;
[10]毛灿月:《张爱玲男性贬异书写的荒原意识诉求》[N],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2卷第1期;
[11]庄超颍:《时代的负荷者——再论张爱玲小说的男性形象》[J],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6卷第3期;
[12]王亚平:《论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J],载《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