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
干咳少痰
口干舌燥
短气自汗
脉虚细
功 用
function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 解
analysis
君: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止汗
臣: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人参、麦冬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气阴双补。
佐: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配伍要点:
● 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 津,敛阴止汗,养心生脉之效 ● 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养于心脉,则 脉绝可复生,故曰生脉散
作用----补益气血阴阳不足
病证----虚证
分类
补气 补血 气血双补 补阴 补阳 阴阳并补
使用注意
1、注意阴阳气血的互生关系。
2、注意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补益、间接补益)
3、注意虚实真假。
4、注意“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适当配伍健脾理气药
物,防止“呆补”。
5、辨清虚损的性质、部位
6、文火久煎,饭前空腹服 2 、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 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 3、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 用。
病案分析
卫阳不固,反复感冒 某女,44岁,医务人员,患者经常感冒,每月1 -2次,动则气促易汗,神疲易倦,面色苍白, 食欲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卫阳不固, 腠理虚疏,感受风寒,方取玉屏风散加味。处方: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防风、当归各8克,每周 6剂,水煎服。三个月后诸症悉减。 张启良. 1984. 玉屏风散临证一得. 福建中医药, (3):50
生脉散
Pulse-Generating Powder
金元· 张元素《医学启源》
组
成
composition
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水煎服
主治
Indication
气阴两伤证。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神疲气短懒言
体倦乏力 汗多 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
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异功散
附 方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异功散
陈皮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四 君 子 汤
陈皮、半夏
陈皮、半夏 木香、砂仁
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1.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 2.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
* 主诉:咯血十余天。
病例分析
* 病史:钟某,女,36岁。患肺结核五年。近一 个月来,工作操劳,个人倍感精神气力减退, 十天前突然大口咯血,量多盈盆,经某医院推 注脑垂体后叶素、输血治疗后,咯血量减,但 仍见咳嗽,痰带血丝,缠绵不愈。诊见咳嗽时
玉屏风散
Jade-Screen Powder
金礼蒙· 《医方类聚》
组成与用法:
composition
防风一两(6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各12g)
水煎服
主
治
Indication
表虚自汗
病机:
pathogenesis
卫气虚弱
不能固表
证候:
symptoms
汗出恶风 易感风邪
面色咣白 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 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 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 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 盛者。
病案分析
经行泄泻
the medical record (TMR)
一妇经行,必泻三日然后行。诊其脉皆濡
弱,曰:此脾虚也。脾属血,属湿,经水 将动,脾血已先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 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令作参 苓白术散,每服二钱,一日米饮调下二三 次。月余,经行不泻矣。 清,俞震等,古今医案按卷9,录自鲁兆麟 主校,1995,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
参苓白术散记忆
趣记:深岭百竹山
姨身住草厦 编帘结铃 对照:参苓白术山 薏参术草砂 扁莲桔苓 散药 苡人白甘仁 豆肉梗茯 仁
临证加减
Add and subtract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运 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生脉散记忆
趣记:甥卖
五冬参 对照:生脉 五冬参 散 味麦人 子
临证加减
Add and subtract
● 元气大虚者用红参 ● 阴虚较甚者用生晒参、或西洋参 ● 阴虚生热者加生地、知母等。
运 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 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 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 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外邪未解,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虚,亦应在纯虚无邪时使用。
气 虚 下 陷 证
脱肛 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 崩漏 气短乏力 舌淡 脉虚
气 虚 发 热 证
身热 自汗 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舌淡 脉虚大无力
功 用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
方解
analysis
君: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 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补中 佐:当归—养血补虚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炙甘草—调和诸药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配伍桔梗意义: 一是借其升浮之性,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 以助气机升降之复; 二则取其上行入肺,以其宣利肺气,使湿去有路; 三则为舟楫,载补脾之药上行,引脾气上升,使 输精于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功 用
function
益气固表止汗
analysis
方 解 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君:黄芪——大补肺脾之气而固表止汗
臣:白术——益气健脾补中 · 黄芪、白术相须为用,增强益气实卫,固 表止汗之力 佐:防风——辛散疏风而御邪 · 配伍要点: ● 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奏益气 实卫,固表止汗之效 ●用之犹如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
● ● ●
兼腹中痛者,加白芍 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 气滞脘腹胀疼加枳壳、木香、砂仁
补中益气汤
脾 胃 气 虚
参苓白术散
中气下陷
升举阳气
湿邪 腹泻
补 气 健 脾
渗湿止泻
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1.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妇科之子宫 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眼科之眼睑下 垂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使用
病案分析
the medical record (TMR) 头痛 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 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 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下降,故汗之反 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 容而外固也,与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加蔓荆为 使,令至高巅,一剂知,二剂已。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22,录自鲁兆麟等, 1996,二续名医类案
白术二斤(15g)
山药二斤(15g)
水煎服
主 治
Indication
脾虚湿盛证
症 状
symptoms
饮食不化 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肠鸣泄泻 胸脘痞闷 舌淡苔白腻 脉虚缓
功
用
function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方解
analysis
君:人参—甘温益气,补气健脾 白术—益气补中,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四君子汤
山 药 莲子肉 白扁豆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
补气为主
渗湿行气 保肺
脾胃气虚
脾虚湿盛证
补中益气汤
Tonifying the Middle and Replenishing Qi Decoction
金元·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组 成
composition
黄芪 一钱(18g) 人参3分(6g)
· 熟地、当归,相须为用,增强补虚止血之 力,又具活血行滞之功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adjunctive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血行不畅 (冲任虚损)
症 状
symptoms
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 面色无华 口唇爪甲色淡 月经量少 色淡或前或后 或经闭不行 脐腹作痛 瘕块硬结 舌淡 脉细弦或细涩
功用
function
补血和血
方 解
analysis principal ministerial
君:熟地黄——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
Ginseng,Poria and Bighead Atractylodes Powder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莲子肉一斤(9g)
薏苡仁一斤(9g) 桔梗一斤(6g) 白茯苓二斤(15g) 甘草炒,二斤(9g)
组 成
composition
缩砂仁一斤(6g) 白扁豆一斤半(12s) 人参二斤(15g)
第十三章
补益剂
Tonic formulae
目的要求
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
应用注意事项。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 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 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 熟悉: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左归丸、右 归丸、地黄饮子。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