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三、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 [来源:学,科,网]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五、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学设计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三、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 [来源:学,科,网]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