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1.3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一、水文循环永无至尽。 二、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三、水文现象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降雨截留再分配:乔木层穿透雨、树干茎流、灌木层穿透雨、草本层穿透雨、枯落物层穿 透雨、林冠截留 积雪调查:积雪厚度、雪密度、不同郁闭度下积雪特点 遇到的问题:人为的干扰、冰冻期很长、低温对电池的影响
第二节 水量平衡
一、水量平衡原理 所谓水量平衡, 是指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对任意选择的区域, 在任意时段内, 其收入(输出)的水量与支出(输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基于上述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 微分形式:I-Q=ds/dt 差分形式: I t t s I 为水量收入项, Q 为水量支出项,△ s 为计算时段内蓄水变化量 对于陆地上任一区域来说,可将上式写为如下方程式:
第二节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一、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2、胶体物质 3、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的盐类主要有八大离子: 即四个阳离子:K+、Na+、 Ca2+、Mg2+, 四个阴离子:Cl-、HCO-、SO42-、CO32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通常用 g/l 表示 二、天然水中的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按其溶解性能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全等溶解矿物,例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另一类是不全 等溶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 过程。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叫解吸过程。吸附和解吸的 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征有:①离子交换是可逆反应,处于动态平衡; ②离子交换以当量关系进行;③离子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胶体对各种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并有如下顺序: H+>Fe3+ > Al3+ > Ba2+ > Ca2+ > Mg2+ > k+ > NH4+ > Na+ 3、氧化作用:包括使岩石中的矿物氧化和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机物的围岩(油泥、石油等) 接触,或受到过量的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的过程。 5、蒸发浓缩作用:在干旱地区,内陆湖和地下水正在经历盐化过程,使各 种类沉淀,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盐湖。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 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从而使 水发生矿化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三、水体的化学性质 (一)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P+E1+R 表+R 地下+S1 = E2+R′表+R′地下+q+S2
式中
(3-2)
P 为时段内降水量; E1、E2 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 表和 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 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 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 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绪论 1.1 水文学的概念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界的水总是以一定的水体形态存在的, 这些水体就成为水文学的主要研 究对象。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水的总称。
1.2 水文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时期(远古至约公元 1400 年) 本阶段特点是: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 二、奠基时期(约 1400~1900) 本阶段特点是水文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三、应用水文学兴起时期(约 1900~1950) 本阶段特点是水文观测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应用水文学进一步发展。 四、现代水文学 本阶段特点是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水资源及人类活 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研究方法趋向综合。
0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海陆位置 2 .河水 河水的水温受太阳辐射、气温的控制,还受补给来源的影响。 河水水温大致与气温一致,畋高 1~2° 。河水水温分布比较均匀,但 年变幅大。 3. 湖泊、水库 温度受气温和内部的紊动、对流影响。时间变化明显。 4.地下水的水温 受埋藏条件的影响而表现的不同。如极地与新火山,深与浅。 三、水的密度(了解) 四、水色和透明度 水色是水体对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作用的结果。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 生物的颜色有关。纯水的颜色是无色的,海水一般为蔚蓝色,不同水体呈现不同 的颜色。通常用比色计测定。 (21 种颜色,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以 1~21 代 表水色) 。 透明度是表示各种水体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也是各种水体混浊程度的一 种标志。
3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 5、地球上水分循环过程中总是有一些物质一起运动,但这些物质不可能象 水分一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二、水循环的类型 1. 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 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大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 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 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 2. 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所以比较简单。陆地小循 环可进一步区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循环三种不同的尺度:全球水文循环、最完整的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 水文循环 水—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
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联,构成以“四横 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复习思考题 1. 海水温度分布有何特点? 2. 湖泊水温分布有何特点? 3. 试述天然水化学成分的主要组成? 4. 试述天然水的矿化过程。 5. 试述天然水的分类。 6. 大气水化学有何特征? 7. 海水化学有何特征? 8. 何谓海水盐度?海水盐度的时空分布如何? 9. 河水化学有何特征? 10. 地下水化学有何特征? 11. 湖水化学有何特征? 12. 试述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
1、溶解气体含量近于饱和 2、降水普遍显酸性 全球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碳循环等研究成为目前全球的热点。 (二)海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主要元素有: 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 12 种,海水中的这 12 种元素的 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称为海水盐度。 (三)河水的化学组成特点 1、河水的矿化度普遍低,一般不超 1g/L。 2、河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较大。 3、河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流域越大,流程越长,河水的矿化 度越大) 。 4、河水的化学组成的时间分布变化明显。 (四)湖水的化学成分特点 1、湖水的矿化度有差异。 按矿化度,通常将湖泊划分为淡水湖(<1 克/升) 、微咸水湖(1-24.7 克/ 升) 、咸水湖(24.7-35 克/升)和盐湖(>35 克/升)四种类型。在湿润地区,降 雨大于蒸发,水流交替条件好,矿化度低,为淡水湖。在干旱地区,蒸发大于降 雨,导致湖中盐分积累,矿化度提高,形成咸水湖或盐湖。 2、湖中生物作用强烈。 3、湖水交替缓慢,深水湖有分层性。随水深增加,溶解氧降低,CO2 升高。 (五)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与土壤、岩石广泛接触,速度缓慢,交替缓慢,可溶性物质多, 矿化度较高。 2、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到盐水。如甘肃地下水的灌溉,1-50m,淡 水,100m 以下,咸水。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常以地质年代衡量。 4、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较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可容 入氧气成为地下氧气作用带。但地下水中 CO2 含量较多。
2
从利用方式上分消耗水量和借用水量两种。消耗水量:灌溉、生活用水、工 业用水等。 借用水量:发电、养鱼、航运等。还有非经济效益用水:生态效益、景观效 益等。 4. 利与害的两重性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时程分配的 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当,也会引起人 为灾害, (三)我国水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参照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地区分布,全国大致可划分为丰水、多水、过渡、少 水及缺水五个明显不同的地带。 (四)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地球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循环概述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水分被蒸发,上升至空中, 为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水汽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 落到地面或水体上,再以河流或地下水的形式汇入海洋。水分这样往返不断转 移交替的现象叫水循环。 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 地下径流等 5 个基本环节。 (二)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到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的性质与分布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的物理性质
一、水的形态及其转化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 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 在常温条件下三相可以互相 转化。 二、水温 1. 海水 分布特点: 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在南北纬 0°~30° 之间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 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大洋东 西两侧水温差异明显。垂直分布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全球水量平衡由海洋和陆地水量平衡组成: (一)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