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ppt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ppt

9
二、立法目的
(一)维护贷款资金安全,真正保护好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改变传统的贷款观念,营造借贷双方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健康
的信贷文化 (三)实施贷款支付管理,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提高商业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二章至第七章针 对贷款全流程管理中 的关键环节提出风险 管控要求,并建立制 衡机制和问责制度。
项目融资在流程管 理上适用固定资产贷 款管理办法规定。
总则要求流动资金贷款应 总则要求贷款应实行全 实行全流程管理。(第五条)流程管理。(第五条)
第二章至第七章针对贷款 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提 出风险管控要求,并建立制 衡机制和问责制度。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从技术角度,通过设计贷款支付环节,强 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以及明确法律责任,共同维护贷款市场的信 用环境。
12
(三)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从全球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看,信用风险始终是银行业面临的 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影响银行业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主要是通过加强贷款支付的管理,强化贷 款用途管理,堵塞了一些贷款环节的漏洞,增加挪用贷款的操作 成本,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 与控制的能力。
11
(二)营造借贷双方良好信用环境和健康信贷文化
过去“实贷实存”现象在我国贷款业务活动中普遍存在,借款人 往往会因为相对自由的用款环境而将贷款挪作他用,形成不良贷 款,并对我国银行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归结于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流程的缺陷,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借款人在贷款使用认识问题上存在偏差。
6
——虚假交易骗贷案件时有发生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佳,市场交易制度和交易行 为约束不够规范,往往诱发虚假交易,甚至无交易划转套 取银行贷款的案件频频发生。
案件频发不仅直接影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也会导致信贷 资源在地区间、行业间配置的信息不准确,从而不利于我 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8
(三)对目前贷款监管法规和政策的系统化调整 与完善
目前贷款业务方面的监管法规,除《商业银行法》规定的贷款业务 基本规则以外,贷款类监管规章比较缺乏,基本上以规范性文件为 主。
《贷款通则》已经不适应目前贷款市场的需要,亟待修订,并上升 到行政法规的法律层级。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是对目前贷款监管规章的系统性修订 与完善,具有强制力。
行贷款的有效实践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对目前贷款监管法规和政策进行系统化调整与完善
3
(一)信贷业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规模加速扩张, 尤其是银监会成立后,倡导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我国银行业发 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市场化的转型时期,信贷管理仍存在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一是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二是贷款被挪用现象仍 然存在;三是虚假交易骗贷案件时有发生。信贷资金安全问题仍存 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原则一:全流程管理原则 原则二:诚信申贷原则 原则三: 贷用一致原则 原则四:协议承诺原则 原则五:实贷实付原则 原则六:贷放分控原则 原则七:贷后管理原则 原则八:罚则约束原则
15
原则一:全流程管理原则源自《固贷办法》《流贷办法》
《个贷办法》
总则要求固定资产 贷款应实行全流程管 理。(第五条)
13
(四)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模式转变
贷款管理是一个诸多环节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任何贷 款管理链条上出现问题都会引发挪用风险。
当前信用环境状况需要强化科学的贷款全流程管理,真正实现 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 有效性。
14
三、指导原则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培训讲 义
贷款管理办法起草小组 2010年3月
1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培训讲义
一、起草背景 二、立法目的 三、指导原则 四、基本要点 五、结构安排 六、工作要求
2
一、起草背景
(一)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二)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最佳做法,并将我国商业银
7
(二)将贷款最佳做法纳入法治化轨道
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一贯倡导以风险为本监管理念,明确监管
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审慎有效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出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总结、借鉴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的最佳做法,系 统规范固贷、流贷、个贷和项目融资业务流程。 尽快形成完善的贷款风险监管的法规体系。
5
——贷款被挪用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目前粗放的贷款管理模式,尤其是贷款支付和贷后管理环 节的薄弱以及信贷文化的不健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对 约定的贷款用途实施全面的风险监控,增加了贷款人的信用风 险,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市。
信用风险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等市场之间的跨市场 传递更为隐蔽,给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4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流程不够科学、细 致,从贷款调查到贷后管理的整个贷款过程中缺乏环环相 扣的有机的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贷款流程中贷款发放与支付管理环节较为薄弱;贷后管理 中贷款发放后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意愿不强,监控能力和 手段有限,往往不能在借款人或贷款项目的经营出现不利 因素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贷款安全。
10
(一)维护贷款资金安全,保护好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
国际银行监管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银行监管的目的就是 从微观审慎的角度代表存款人的利益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 的行为。
实现最优的监管需要完善的规则,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济 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除了最低资本金要求、贷款风险分 类等制度安排外,还需要关注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加强 贷款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