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树烂皮病的基本防治措施
【摘要】杨树烂皮病在我国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普遍发生,除危害杨树外,也危害柳树、榆树、槐树等其他树种。
其病因是由于树苗携带的或林间病株上的病原真菌的传播,与施用叶面肥、化肥、杀虫剂等无关。
对此,本文通过对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进行深入抛析后,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浅谈;杨树烂皮病;防治;措施
杨树烂皮病又称腐烂病、臭皮病、出诊子,危害杨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大量枯死。
在我国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普遍发生,除危害杨树外,也危害柳树、榆树、槐树等其他树种。
此病传染性极强,病害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
其病因是由于树苗携带的或林间病株上的病原真菌的传播,与施用叶面肥、化肥、杀虫剂等无关。
1 发病症状
1.1 干腐型
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
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
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在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
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即枯死。
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
1.2 枯梢型
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
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1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
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
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渐缓,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
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
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浸染。
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的主要途径。
要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栽植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壤,适地适树,多栽植混交林,选用壮苗及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预防烂皮病的发生。
3.1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种造林。
要选用当地乡土树种,不要盲目引进“速生杨”
3.2 培育健壮苗木
苗木质量的好坏与腐烂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培养大苗、壮苗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关键。
出圃前,做好分级、检疫工作,同时用50%的退菌特粉剂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全株消毒,对带有危害性病虫和生长不良的苗木要及时销毁,不能进入造林地。
避免机械损伤,对冻伤和虫害要做到提前预防。
幼林郁闭前加强松土锄草,促进林木正常生长;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低洼盐碱地要排水排碱。
3.3 做好树体保护
修枝应掌握勤修、少修、弱修,伤口要平滑,并涂波尔多液等防腐剂保护;每年冬春季节应将树干涂白,以防日灼伤害和人畜损伤。
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度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
3.4 药剂防治
对感病较轻的病株,发病较轻的树木,可以采取刮涂法对病斑进行处理。
病斑刮涂: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杨树,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划刻间距3-5毫米,范围稍超越病斑,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抹所选择的药剂。
涂药后,再涂50-100ppm赤霉素,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刮涂药剂:可供刮涂使用的药剂有多种,包括树乐、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双效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福美砷、843抗腐剂、百菌清、代森锰锌、百菌敌等。
对严重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分要彻底清除。
秋冬季节统一组织清理病树,剪除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原。
春夏季节随时检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
多年的老苗圃容易发生此病,发现此病后应换地倒茬,在此地栽种杨柳以外的品种;如果无倒茬条件,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插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