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体验千米”2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
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
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1毫米有多长。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和毫米。
(4)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体会1千米和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并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1、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关键: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千米的认识 1毫米的认识 1体验千米 1总计 32.1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例3,24页课堂活动,千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知道1千米有多长。
(2)知道1 km=1000 m,知道1千米也叫1公里,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在“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中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悟1千米的长度,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米尺,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挂图,米尺,软尺,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训练场景的挂图)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三届体育节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出示100 m赛跑挂图)教师:他们在训练100 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挂图出示:路牌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为切入点,从重庆到成都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1)教师:(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
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
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通过一组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跑一跑、测一测。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4、解决问题(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23页的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这个问题。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2、合作交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后,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并独立进行大小比较,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学生知道了3km 等于3000m,又有以前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和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安排自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三、巩固新知:1、自主完成教科书24页2、3题2、小组交流,教师有侧重加以指导。
四、达标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两个城市间的公路长180()。
(2)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80()。
(3)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4)一支蜡笔7()。
(5)5000米=()千米。
(6)4千米=()米2、在〇填上>、 <或=。
1千米〇1000米 4米〇400分米6米〇59分米 1千米〇999米50厘米〇4分米 10厘米〇1米答案:1、(1)千米(2)米(3)米(4)厘米(5)5(6)40002、= < > > > <五、反思总结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布置作业:1、看图填空2、填空。
8千米=()米7000米+8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3千米-1000米=()米3、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答案:1、1000 2 3000 3千米 2、8000 15 6 20003、骑自行车坐火车或飞机开车或坐汽车。
板书设计:1、千米的认识1km=1000m2309m○3km3km=3000m 2309m<3km【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单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一是本课的知识训练点:1km=1000m,二是本课的能力训练点:单位的转换。
】教学资源包:教学精彩片段:师:课前我们已经量出学校的跑道一圈有250米,那几圈是1千米。
生:4圈。
师:课前我们也去操场走了一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生:大约走了350步,大约用了6分钟。
师:那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呢?生:……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千米的长度,那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千米”吗?生1:从新芳到宜兴的公路的长度。
生2:飞机每小时飞行的速度。
生3:长江的长度。
生4:……生5:我认为很高很高的楼也可以用“千米”来衡量。
(这时,有的同学开始哈哈大笑)师:××同学,你为什么笑?生6:楼房不可能有那么高!师:为什么?生7:上海有名的金茂大厦可以算是比较高的了,它共有88层,但也只有420米多一些,1千米都不到。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我们也来推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有多高?生:大约4米。
师:那1千米就要250层。
正像XX同学所说的,上海有名的建筑“金茂大厦”也只有88层,250层要3个金茂大厦那么高,这样的大厦目前还不存在。
生:哦!【评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随时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想法。
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设计,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是可能的。
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甚至放弃原有的预设,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实施。
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精彩。
本片段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体验和感悟1km的长度,设计了在生活中找1km的活动环节,生5说楼房的高度可以用千米来衡量。
教师并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因势利导以上海“金茂大厦”为例,进行比较事实胜于雄辩,楼房的高度用“千米”衡量是不合适的。
这一巧妙的处理不但加深了学生对1km 的感悟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资源:1、千米。
较长距离用千米,千米也可叫公里;米到千米一千进,换算千万别忘记。
2、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明星村要修一条长3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200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100米,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分析:要求剩下的米数,就要用总米数减去前两天已经修了的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