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造02
除渣精炼
• 吸附作用
向金属熔体中导入情性气体 加入熔剂产生的中性气体 加入金属熔体中的低熔点熔剂
与悬浮状态的夹渣相遇时,夹 渣便可能被吸附在气泡或熔剂 表面而被带出熔体。
驱动力:界面能降低
θ<90° 能够吸附或润湿 θ>90°吸附或润湿较弱
润湿角
熔剂滴(或气泡)与固体夹渣间吸附时的能量条件
熔剂法除渣示意图 (a)上熔剂法;(b)下熔剂法 1-熔剂;2-熔剂夹渣
吸附作用—浮选法
利用通入熔体的惰性气体或加
惰性气体吹洗
入的熔剂产生的气泡,在上浮
过程与悬浮的夹杂相遇时,夹 渣被吸附在气泡表面并带到熔
体液面的熔剂中去。
对于熔点较低的铝合金、镁合 金等较为有效。 气泡数目多尺寸大,浮选效果 好。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和氩 气。
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
王华 工学院材料系
第二章 熔体净化技术
熔体净化技术
本章要点: 介绍熔体净化的基本原理和对应的净化处理技术, 包括: (1) 熔体脱气和除渣精炼的几种基本原理; (2) 铝、镁、铜合金熔体净化处理技术; (3) 不同金属的熔体保护措施。
第一节 熔体净化原理
4
除渣精炼
氧化夹杂
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和来源
精炼温度
影响熔剂除渣精炼效果的因素
• 精炼时间:熔剂和夹渣上浮或下沉需要一 定的时间。 对于镁合金等轻金属,静臵时间的长短对 除渣效果影响不明显。
• 其它因素:比如熔剂的形状,粉状颗粒能 增大熔剂与夹渣的接触面积和碰撞机率。
脱气精炼
背景
气体的主要来源 解决措施
• • • • •
炉料 炉气 耐火材料 熔剂 操作工具
影响熔剂除渣精炼效果的因素
• 精炼温度:一般先用高温进行除渣精炼, 然后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脱气,最后保温 静臵。 • 熔剂:熔剂的造渣能力越强,除渣精炼效 果越好。熔剂的熔点和表面张力越低,其 吸附造渣能力就越强。随熔剂阳离子半径 的增大,熔剂的熔点和表面张力下降。因 此可以利用半径大的物质配制熔点低,表 面张力小,流动性好的精炼熔剂。
按精炼部位:
炉内精炼
在线式精炼
炉内精炼
非吸附精炼
静臵处理 真空处理 超声波处理 预凝固处理
铝合金熔体炉内处理
惰性气体吹洗
利用通入熔体的惰性气体,在 上浮过程与悬浮的夹杂相遇时,
夹渣被吸附在气泡表面并带到
熔体液面的溶剂中去。 对于熔点较低的铝合金、镁合
金等较为有效。
CuO SiO2 CuO SiO2
氧化精炼原理
金属杂质去除的方法分为:火法精练 熔盐电解) 电解提纯(湿法电解、
化
火法精练采用氧化精练应具备三个条件: 1.基体金属的氧化物能溶解于自身金属液中,并能氧 杂质元素 2.杂质元素氧化物不溶于金属液中,并易与后者分离 3.基体金属氧化物可用其他元素还原
具体操作: 高温熔体 熔体缓慢冷却到凝固 快速重熔
注意事项
辅以保温措施,保 证冷却速度足够慢,给 予气体原子结合成分子 并逸出足够的时间 气体逸出通道畅通 注意熔体保护,防 止重新吸气
浇注
本方法缺点在于降低了生产效率
脱气精炼 方法二:预凝固脱气
延伸说明: 高温熔体 急冷凝固 抑制气体析出
1.脱氧原理及脱氧剂 氧化精练后,金属熔体中含氧量高,为降低含氧量及氧 化损失,必须进行脱氧。
脱氧就是向金属液中加入与氧亲和力比基体金属
与氧亲和力大的物质,将基体金属氧化物还原,本身形成不
溶于金属熔体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脱氧产物而被排除的工艺
过程
脱氧剂应满足下列要求:
(1)脱氧剂与氧的亲和力应明显地大于基体金属与氧的亲和力 (2)脱氧剂在金属中的残留量应不损害金属性能
铝合金熔体炉内处理
混合气体精炼
混合气体精炼能充分发挥惰性气体和活性气体
的长处,并避免其害处,应用广泛。主要有:
10-20%Cl2+90-80%N2;15%Cl2+11%CO+74%N2。
氯气参加的脱气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总量增
加,且生长的 AlCl3 气泡细小,使金属熔体与气
泡间界面积增大,可加速脱气速率。
除渣精炼
• 过滤除渣:
所谓机械过滤作用,是指当金属熔体通过过滤
介质时,对非金属夹杂物的机械阻挡作用。此外, 过滤介质还有对夹杂物的吸附作用。
过滤介质间的空隙越小,厚度越大,金属熔体流速越低,
机械过滤效果越好。
过滤法
填充床过滤法
• 这种过滤器由各种不同尺寸,不同材料、不同形 状的过滤介质组成的填充床。 • 过滤层越厚,介质颗粒越小,过滤效果越好。粒 度过小,会影响熔体的流量,降低生产率。
精心备料、严格 预防 控制熔化、采用 覆盖剂 在熔炼后期进行 补救 脱气精炼,降低 熔体中气体含量
目的与方法
• 目的:脱除溶解于金属中的气体。
脱气途径
气体原子扩散至金属表面,然后脱离吸附状 态而逸出; 以气泡形式从金属熔体中排除; 与加入金属中的元素形成化合物,以非金属 夹杂物形式排除。
除渣精炼
• 静置澄清除渣(密度差作用)
当金属熔体在高温静置时,非金属夹杂物与金属熔体比重不同 因而产生上浮或下沉。球形固体夹杂颗粒在液体中下沉或上浮的 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2 g ( 2 1 ) 2 v r 9 T ↑ ,η↓,则:v↑,τ↓ 上升或下沉时间:
9 H 2 2r ( 2 1 ) g
浮选除渣原理示意图
除渣精炼
• 溶解除渣
非金属夹杂物溶解于液态熔剂中后,可随熔剂 的浮沉而脱离金属溶体。熔剂溶解夹渣的能力取 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由此而产生的化学性质。
冰晶石(Na3AlF6)的化学分子 结构与氧化铝极为相似,在一 定温度下可互溶,是溶解Al2O3 的最好熔剂
除渣精炼
• 化合作用
化合作用是以夹渣和熔剂之间有一定亲和力并能形成化合 物或络合物为基础的。碱性氧化物和酸性熔剂,或酸性氧化物 与碱性熔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是可相互作用形成体积更大,熔 点较低,且易于与金属分离的复盐式炉渣。根据其比重大小, 在熔体中可上浮或下沉而除去。 由于化合造渣反应是多相反应。其总的反应速率主要取决 于扩散传质速率。因此,反应的温度和浓度等条件对化合造渣
影响很大,故熔炼温度较高的钢、镍等合金更适合用化合造渣
精炼法。
除渣精炼
•化合作用:
碱性氧化物MeO与酸性溶剂MxOy发生造渣反应:
aMeO bMxOy aMeO bMxOy
熔炼铜、镍合金及钢时,广泛应用上述造渣作用。例如: 铜液中的CuO(或FeO )与溶剂或炉衬中的 SiO2(或 Al2O3) 作用,反应为
金属中的非金属化合物,如氧化物、氮化物、 等,统称为非金属夹杂物,一般简称为夹杂或 夹渣。
形成的夹渣若不在浇 根据夹渣的形态可分为:薄膜状、团状和颗粒 注前去除,将在铸锭 状。 中形成氧化夹杂。
夹渣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夹渣和内生夹渣。
如,铝镁合金常见的有Al2O3、MgO、SiO2等 ,铜合金、镍合金中通常为Cu2O、NiO、ZnO 、SnO2、SiO2、Al2O3等,钢铁中有硫化物、 氢化物等。
方法一:分压差脱气
动力学: 研究脱气的机制问题 脱气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熔体中氢原子通过气泡边界层的扩散;
(2)氢原子在熔体-气泡界面复合为氢分子;
(3)氢气脱离吸附状态进入惰性气泡内部;
(4)气泡上浮,逸出。
其中第一个过程速度最慢
增大熔体与惰性气泡的接触界面积,有利于气泡的 脱除。
脱气精炼 方法二:预凝固脱气
方法一:分压差脱气
气体溶解度与金属液/气体接触处该气体分 压的平方根成正比。
S K1 P
K1 S0 exp[H / 2RT ]
K1:与金属及溶解气体的性质、温度和气体溶解度量单位选择有关的 常数,西维尔常数。 T:金属的热力学温度 S:溶解度 △H:气体在金属中的溶解热 p:气相中溶解气体的分压 S0:常数
除渣精炼
• 熔剂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化学组成。 • 对铝合金,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氯化物的 吸附能力比氟化物好; • 碱金属氯化物比碱土金属好; • 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比纯氯化物好; • 在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氟 化物如冰晶石,其吸附能力大为提高。
除渣精炼
吸附作用—熔剂
根据夹杂物与金属熔体的相对 比重不同,可分别采用上熔剂 法和下熔剂法。 上熔剂法:夹渣的比重小于金 属熔体,多聚集熔池上部及表 面,此时应采用上熔剂法。(重 有色金属及钢铁) 下熔剂法:夹渣的比重大于金 属熔体,采用下熔剂法。(镁及 镁合金) 全熔剂法:熔剂均匀分布于熔 体中。(铝合金)
脱气精炼 方法一:分压差脱气
氢分压差
分压差脱气原理示意图
分压差脱气是始完全没有氢气P’H2=0,气泡周 围熔体PH2>0,存在氢的分压差,氢原子扩散至 气泡表面,复合为氢分子进入气泡,上浮从熔体 中脱除。 • 过程持续到氢在气泡内外的分压相等,处于平衡 状态为止
(3)脱氧剂要有适当的熔点和比重
(4)脱氧产物应不溶于金属熔体中,易于凝聚、上浮而被除去 (5)脱氧剂不稀贵,且无毒 2.脱氧方法及特点: 沉淀脱氧:5[Cu2O]+2[P]=P2O5+10[Cu] 扩散脱氧:脱氧剂加在金属熔体表面或炉渣中,脱氧反应 仅在炉渣-金属熔体界面上进行(溶于金属中的氧会不断地按 分配定律向界面扩散而脱氧 真空脱氧:蒸气压低的氧化物先逸出来。
r↑,则:v↑,τ↓
v是夹杂物上浮或下沉的速度cm/s,η为金属液的黏度g/(cm· s),r表 示球形夹杂半径cm,ρ2、ρ1分别为金属熔体和夹杂的密度 g/cm3,g 是重力加速率cm/s2,H为颗粒升降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