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4.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式
1)保护原则:不改变文物现状
① 保存 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 景观上的和谐一致。 任何新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 们能够识别,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真 实性。
② 整体移位或异地复建
2)保护方法
① 区别文物保护单位级别 ② 确定保护范围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 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2)城市文化遗产是悠久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精神 文明的传承。
▪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它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
展资产。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 是旅游资产。
(2)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后的双层保护体系
▪ 1982年2月,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座, 截止2007年底,共110座。
▪ 1982年11月1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
▪ 1985年1月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 遗产公约》;
▪ 1987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故宫、 长城等)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
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级
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③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要点
▪ 文物古迹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 ▪ 只有保护了文物的环境,才可以完整体现文物建筑
历史上的功能作用,更好地认识文物建筑原来的设 计匠心和艺术效果,全面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
的宪章 ▪ (3)马丘比丘宪章(1977)——古迹、建筑群和遗
址 ▪ (4)《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1972《内罗毕建议》)——历史地区的保护 ▪ (5)《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华盛顿
宪章》)——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
2、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1)保护文物古迹的单一体系 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共同趋势
(1)保护对象:
▪ 个别的、特殊的建筑艺术精品 --→与普通人生活 密切相关的一般建筑
▪ 重视古代文化遗产 --→重视近现代文化遗产
(2)保护范围:
▪ 单体的文物古迹 --→文物的周边环境--→历史地 段、历史城市--→乃至若干国家、若干城市的 “文化路线”。
(3)保护深度:
• 绝对保护区 • 建设控制地带 • 环境协调区
3)保护区划分的依据
▪ ①视线分析:视距50~100米,视角60度, 清晰观察最大距离300米。 50米,100米,300 米三个等级范围。
▪ ②环境噪声分析、文物保护的安全要求、 高耸建筑物观赏要求分析等。
5、建筑高度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1)依据 ▪ 根据保护规划总体要求及现状的具体情况和大范
围内空间轮廓的要求,提出若干层次的高度控制 要求。——通视线分析。 (2)绝对保护的历史建筑群周围的高度控制 ▪ 一级保护:建筑檐口高度低于3米; ▪ 二级保护:建筑檐口高度低于6米; ▪ 三级保护:建筑檐口高度低于9米。
(3)古塔等高耸建筑周围的高度控制 ▪ 一级保护:高度低于3米; ▪ 二级保护:高度低于6米; ▪ 三级保护:高度低于9米。
第十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与城市更新
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综述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概念 泛指城市地域之内的地上地下所有的有
形遗存和无形文化积累。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方 向,其意义在于: ▪ 1)城市文化遗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埃及的金字塔)等 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
密切的关系, 在强大的旧城改造声中, 历史文化遗 产的保护犹如狂风中的残烛, 岌岌可危。
(3)过度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尖锐。
“空前重视,空前破坏”
▪ 苏州美丽如画的古宅 ▪ 遵义会议会址环境的损毁 ▪ 福州历史性街区的拆除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现象:
▪ ①古城中价值的代表性优秀建筑、名人故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 ▪ 文物古迹的保护 ▪ 历史地段的保护 ▪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 ▪ 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1、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 (1)雅典宪章(1933) ▪ (2)威尼斯宪章(1964)——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
▪ 1992年,九寨沟、黄龙、武陵源首批列入“世界 自然遗产”;
▪ 1997年我国首次有古城(丽江、平遥)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3)转向城乡历史环境保护的多层保护体系 ▪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
史名村、名镇)、历史文化名城等三层保 护体系; ▪ 某些地方: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 优秀近现代建筑等。
▪ 2003年11月,建设部公布《城市紫线管理 办法》;
▪ 2004年,公布《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 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
▪ 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 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 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居在对其价值的争议中被拆掉了,用成片 开发的方式全部推光建楼房,以至历史街 区荡然无存。
三、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文物概念
各时期的优秀建筑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遗物、遗迹。
2.文物保护单位概念 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
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 单一要素的文化遗产(物质实体) --→多要素 的综合性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 文环境)
(4)保护方法与手段:
▪ 单纯修复 --→ 多学科共同参与,各种手段的 运用;
▪ 专家 --→ 公共参与
4.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
(1)“空前重视,空前破坏”。 ▪ 认识上的偏差 ▪ 保护层次的不清、方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矛盾的焦点是旧城改造。 ▪ 历史城市的旧城和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