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
水相)。
17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 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 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 做进一步测定。
18
细菌学检查
(3)若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袋中血液 做细菌学检查。
7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 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 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 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 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 示肺水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 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 常。
5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 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 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 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 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6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 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 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 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 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 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12
10
10、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 血等。
13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14
1.临床输血时要严密观察
1、临床用血科室在输血时要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 不 良 反 应 ,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 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并通知医务科。
27
具体程序
1、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 反应,如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和处理。 首先应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时尚不清 楚的,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应视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医疗措施。
28
1.1
1.1荨麻疹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常见输血 反应,一般可减慢输注,对症处理;严重者可 暂停输注或停止输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 持静脉通路。必要时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 班人员。
19
尿检
(4)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20
测血清胆红素
(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 红素含量。
21
3、输血前检测
3、患者输血前应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输 血前输血相关传播疾病项目的检测(肝功、肾功、 乙肝指标、艾滋、梅毒、丙肝等),并保存相关 原始资料。
22
3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 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 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 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4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 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 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 症状。
15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做以下核 对检查:
(1)核对用血清单 (2)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3)细菌学检查 (4)尿血红蛋白 (5)血清胆红素含量
16
核对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受血者
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
10
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 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表现为输 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 现液体。
11
9、传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 HIV,核酸技术的应 用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 疟疾、SARS(非典)、Chagas (锥虫病、查格 斯病)病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亚急性 海绵状脑病、痉挛性假性硬化病) 症仍无法监 测。
9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 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 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 凝血功能; •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会使血清钾降低。
4、上报感染科
4、若怀疑由输血引起的输血相关传播疾病应立即 报告输血科,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检测相关试 验,并报告医院感染科。
23
5、填写输血不良卡
5、如发生过敏反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 并由值班医师填写输血不良卡送输血科。
24
(三)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报告及 处理登记制度
25
目的
输同种异体血存在发生不良反应及经 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建立本制度,以对 相关病例进行诊断、登记、报告和调查处 理,分析不良反应或感染源、采取控制和 改进措施,即时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并追朔疾病源。
26
职责
1.本程序由输血科归口管理。 2.临床科室负责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并上报输血科。 3.输血科负责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协助医院 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 工作。 5.医务科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严重输血反 应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6.输血科负责将输血反应信息反馈给血站。
29
1.2
1.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等严重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 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同时通知输血科 和 医 务 科 ( 或 院 总 值 班 )。在及时检查、积极 治疗抢救的同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 做 好 以下核对检查
以下四个方面
1)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2)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3)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4)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1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2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细菌污染。 5.循环超负荷。 6.出血倾向。 7.酸碱平衡失调。 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9.传播感染性疾病。 10.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相关主题